《名记者研究》读书笔记

《名记者研究》读书笔记

夸诞生惑杂文2025-10-08 14:16:49
这个星期,我通读了肖峰老师的新作《名记者研究——新闻人才新论》一书,让我收获颇多。对于新时期中国新闻人的成才规律,新闻人才的成长过程、知识结构、思维特征、成才模式、职业操守等等的问题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这个星期,我通读了肖峰老师的新作《名记者研究——新闻人才新论》一书,让我收获颇多。对于新时期中国新闻人的成才规律,新闻人才的成长过程、知识结构、思维特征、成才模式、职业操守等等的问题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肖峰教授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完成了从学者型记者到专家型教授的转变,有着丰富的新闻工作从业经验。在中国地质大学主讲《名记者研究》和全校公选课《新闻人才学概论》,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的学术创新成果,对新闻人才和名记者有着独特的研究和见解,这一本书就是他长期研究的优秀成果展示。
拿到这一本书,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名记者?通过阅读,我找到了答案。肖老师认为“名记者”,就是德艺双馨、精通业务,在新闻传播技能或学术方面,有特殊贡献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主播和名节目主持人。
那么,名记者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呢?一位名记者要从两个方面去衡量,业务方面看其作品,精神方面看其人品。不仅在业务层面,忠实记录、勇于发表新闻,讲究新闻作品的艺术表达,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所发表的作品具有真实性、新鲜性、影响力和公信力;更要求在精神方面,对国家、对人民有着社会责任感、道义感、使命感与紧迫感,审时度势,品性高尚,学养丰厚,洞察力强。具备这些条件,才能够成为货真价实的名记者。
原本以为,这本书中会列举一些大家比较熟悉的名记者,附录上名记者的经典作品,对其进行评析,但是肖峰老师的这本教材并没有这么写。肖老师的这本书是从理论和学术方面,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名记者作为特定研究的对象,明确规范记者工作的性质、任务、类型与成才的标准,剖析记者成才的内外因素,把新时期新闻教育纳入培养新闻人才的体系之中。
这一本书中并没有局限于一门学科,而是运用新闻学与人才学以及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新闻学术,大大的开阔了我的事业,丰富了自身的知识。
同时,通过阅读我了解到了名记者成才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外部因素,家庭、学校、媒体、社会对名记者成长都有很大影响。二是内部因素,现在我们在大学中处于同一个专业,学习着相同的内容,但是毕业之后差距就会渐渐拉开了,记者成才要靠自己,专注、执著、热爱、不分心。
特别让我感到欣喜的是,肖老师不仅对新闻人才的相关理论有所研究,还有对于记者博客的研究,归纳总结了名记者博客的特点、功能、传播效果、问题及应付方法等问题,这让人眼前一新,真正的感觉到这本《名记者研究——新闻人才新论》和15年前肖老师出版过的《新闻人才论》有了明显的区别,更加的现代化,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新媒介快速发展的环境下,这本《名记者研究》有着其真正的实用价值,而非空洞干瘪的理论架构。
这本书中的理论,也为我研究的内容提供了思路,在肖老师的要求下,我们每一个人研究一名获得范长江新闻奖的名记者,我的研究主题是《试析电视新闻现场直播记者的素质——以张泉灵为例》。电视新闻现场直播记者是记者的分类,因此记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电视新闻现场直播记者应该全部具备,张泉灵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那么名记者所应该有的素质在张泉灵身上也应该有所体现。比如在分析张泉灵的独特素质时,我想起了肖老师书中提到的女记者成才规律研究,于是就从这一角度对张泉灵在汶川地震报道中的亲和力进行了分析,令我开阔了思路。
总之,肖老师在这一本书中用精当的立论,翔实的资料,丰富的内容,新颖的材料,活泼的文字,为我们展示了怎样才可以成为一名名记者,这对于我们即将加入新闻记者行业的学生们来说,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