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醒悟――迟来的弥补
近四年,一直在榕树下、红袖添香、天涯社区等文学网站逛来逛去,没少读其中的文章。若保守统计,平均每天读3――4篇文章,至今已读过近6千篇文章了。这一阅读过程,让自己知道作为一个现代的中国人,对中国历史及
近四年,一直在榕树下、红袖添香、天涯社区等文学网站逛来逛去,没少读其中的文章。若保守统计,平均每天读3――4篇文章,至今已读过近6千篇文章了。这一阅读过程,让自己知道作为一个现代的中国人,对中国历史及其文化的了解是知之甚少而深感惭愧。记忆中的儿时家庭教育,未从父母那里学过一首唐诗、宋词,只记得母亲给自己念叨过无数次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也许因为家里的兄弟姐妹多,为了维持全家人的温饱,送我们入学受教育,父母只能辛勤工作,已有高小文化程度的父亲,没有精力顾上我们儿时的学前教育,于我就植下了古诗词的空白,那些荟萃人口的经典唐诗宋词,我没能琅琅上口。
也许,在学校里只是浅浅的上过一点历史课,学过极为有限的一点点文学作品。自己也从未认真念过古文古诗。书念到高中时,又遇上了文化大革命,匆匆地结束了学习生涯,作为知识青年下乡当了农民。
记得我带到乡下的文艺书只有三本: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普希金的《欧根,奥涅金》与《外国民歌一百首》,可能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版本,我视为珍宝。《外国民歌一百首》被同学借去后未还,我像丢失了自己的宝贝一样心疼,为此哭了。
我喜欢读外国文学作品,年轻时代尤其喜欢,以致到了对本国文学作品不感兴趣的地步,也从来没有细心读过《唐诗三百首》、《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究其原因,或许是源于初中的一次阅读。那时,我从要好同学那里借来《卓娅与舒拉的故事》一书,一看就有大开眼界之感,于是很着迷,用课余时间饱读,不忍放手,抹着眼泪读至深夜,被卓娅和舒拉为最壮丽的事业献出自己短暂的生命所感动,我的心灵突地受到巨大撞击,感觉有股热血在小小年纪的胸膛里沸腾,埋在血液里的激情如排山倒海地澎湃,立志也要为自己的祖国奉献自己的青春。一种理想主义植于了心灵。也没料到,仅此一书,尽让我接下来读了很多的外国文学名著。读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普希金的《驿站长》和《上尉的女儿》……
从此,结下了阅读外国小说的不解之缘。
文化大革命中,长时间的停课,有充分的时间满足自己的阅读愿望。只是大量的外国经典名著被判为封资修的东西,是一定不能广为传阅的。广为传阅的只能是毛主席的语录和毛主席的著作,毛主席的语录几乎是人手一册。
可是青春年少的我,无法克制阅读的欲望,那怕风声再紧,我和自己非常要好的朋友仍然坚持秘密传阅外国经典名著,并隐密的“地下阅读”――即不见天日的孤单地阅读。同时还信守承诺,不在自家兄弟姐妹之间传阅这类书籍,唯恐被他人发现,若被他人发现你读这类书,也许会被告发而有被批判的危险。
我从未止住如饥似渴地阅读名著的脚步。
我有读过大仲马的《三剑客》、《基督山恩仇记》,小仲马的《茶花女》,莫伯桑的《人生》,司汤达的《红与黑》,哈代的《还乡》,巴尔扎克的《贝姨》、《高老头》、《欧叶妮•格朗台》、《邦斯舅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托尔斯泰的《复活》、《战争与和平》,果戈里的《死魂灵》,屠格列夫的《父与子》,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亚历克斯•哈利的《根》,还有很多其他的作品。
这些阅读让自己多了一些理想与浪漫的憧憬,还有一些影响可能自己也说不清。
可是作为一个中国人,读过本国的经典文学作品是少之又少,尤其是古典文学于我是一片空白。我很惭愧,仿佛觉得自己像个白痴。
文学网站是极好的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每当读到精美耐读的文章时,无不佩服那些文采飞扬的作者,他们的文字里蕴含着深厚的悠久的中国文化的元素,他们构思新颖,运笔入神,描写生动,就连朴实的文字也不乏感人的情怀。这些文字往往渗入我的心灵,一次又一次地激活我对本国文学作品的兴趣,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于是,我开始弥补自己的空白。唐诗、宋词辞典,中国人史纲等书籍早已是自己的床头书,随时触手可及。细心读唐诗、宋词,读中国人史纲也就成了平常的功课。虽没觉得有什么收获,但却感到内心不再空白。
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不是读几本书就能弥补的,我很清楚。别无奢望,只想坚持阅读,一边学习一边吸收中国文化的营养。
庆幸自己根于这片古老文明的热土,庆幸自己在网络中有了醒悟。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