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德行应该是灾难文学创作的灵魂

作者的德行应该是灾难文学创作的灵魂

玉花骢散文2025-09-15 07:41:21
汶川地震发生以来,诗歌、报告文学、歌曲、戏剧等一大批文艺作品随之涌现,一大批文艺工作者亲赴灾区采风,舞蹈、交响乐、电影、电视等更多类型的艺术作品正在酝酿中……身处这场灾难引发的文化热潮中,如何才能创作
汶川地震发生以来,诗歌、报告文学、歌曲、戏剧等一大批文艺作品随之涌现,一大批文艺工作者亲赴灾区采风,舞蹈、交响乐、电影、电视等更多类型的艺术作品正在酝酿中……身处这场灾难引发的文化热潮中,如何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文艺创作应该担负起怎样的社会责任?只有深入审慎地思考,文艺创作才能在理性的光芒下稳健展开,才能留下“千古绝唱”。(06月20日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古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这次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那地震的惨烈,那灾民的惨状,那灾难中闪现出的人性的光芒,那痛苦中表现出的不屈的精神,以及党和政府快速有效的应对,以人为本的救灾行动,都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都激励着人们的精神。人们纷纷拿起笔,敲起键盘写诗歌、写报告文学、写歌曲、写戏剧、写影视作品。一时间,由汶川大地震带来的灾难文学风靡了神州大地,许多作品让人过目难忘。这其中,有些作品尽管有些稚嫩,但那种真情仍然让人感动,有些作品尽管有些粗糙,但那种质朴仍然令人激动。这应该是正在走向颓势的中国文学复兴的一个契机,是还原文学本义的一次演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文学从其本质上来说,应该是白居易所说的那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是鼓舞人心、激励斗志。所以,文学作品最可宝贵的就是那种真情实感,那些真知灼见。在灾难中产生的文学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绝大部分都是写的真情实事,所以,它们都不矫揉造作,都不无病呻吟,才打动人心,引人共鸣。
在中国历史上每有大的灾难,都会令许多人的诗情喷涌而出,都会在文学史上留下一批不朽的名篇。如果仔细阅读、分析这些在灾难中产生的文学,就会发现,这些作品都蕴藏着作者无限的真情,都写出了现实的真实,都留下了历史的真相,都表现出超越时空的张力。自屈原始,到岳飞、辛弃疾、文天祥、到鲁迅、萧红等人的作品中,都无不写出了国难当头的时刻的深广社会背景和深刻的国民意识。而那些或是嘲风雪、弄花草;或是假呻吟、真做作;再或是无人格的谄媚、无原则的颂扬,都是过眼云烟,徒遗笑柄。象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兆山写的“纵做鬼,也风流”,就已经不是一般的颂扬了,而是一个文人职业操守的堕落的表现,是一个作家人格异化的结果。所以遭到“群起而攻之”也就不足为怪了。记得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曾经说过:“艺术乃德行的宝库。”苏联的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文学作品中最主要的,是作者的灵魂。”在“纵做鬼,也幸福”中作者恰恰是少了德行、没了灵魂。
当然,象这样“纵做鬼,也幸福”的颂扬灾难的文学作品毕竟是极少数,人们不妨把它看作是一部宏大的戏剧中个别小丑的露脸。犯不着大动肝火,那正好中了作者的圈套,让作者借挨骂而出名。现在,真正有良知、有才情的文艺工作者应该做的是放下架子、沉下心来深入灾区,满怀着同情的心理,满怀着悲悯的情怀,满怀着人文的精神广泛地搜集素材,认真地研究素材,在细细地反刍、过滤的基础上,在深入审慎地思考后,在文学理性的光芒下,在职业良知的引导下用文学作品深入地发掘灾难发生时人性中最闪光的东西,大力张扬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抗灾难的感人精神。深刻思考灾难发生中和救灾过程中一些人为的因素和制度的缺失。用艺术的手法鞭挞那些“范跑跑”、“王幸福”们,在中国的灾难文学中留下丰厚的一笔,留下“千古绝唱”。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