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来再说
从初学写作开始,断断续续的写了十多年了,好歹也算一个“写家”,但不敢称作家。在敝人心目中,“作家”的称号一直很神圣,实在不敢唐突。虽然这是一个不择手段炒作的人多如过江之鲫的年代,但我还是没有那个厚脸皮
从初学写作开始,断断续续的写了十多年了,好歹也算一个“写家”,但不敢称作家。在敝人心目中,“作家”的称号一直很神圣,实在不敢唐突。虽然这是一个不择手段炒作的人多如过江之鲫的年代,但我还是没有那个厚脸皮。尤其是东西写得多发表的少,更有一份自知和自省:今生就做一个写作的爱好者吧。但作一个写作爱好者并不意味着写作质量上的不求上进。于我而言,而是太想有所突破了!有朋友更是进言:你要尽量多出精品,不能只顾数量,毕竟数量是永无止境的。这样的道理我又何尝不知道。数量无止境,质量难道又有止境?
总是追求数量不是一件好事,必须把质量也搞上去,这样才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高产又高质,应是每一个写作者梦寐以求的境界。一位产量和质量均高的作家谈到自己投稿命中率高的秘诀时说,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有一点新意才动手写的,而有新意的文章才有编辑的青睐。著名作家梁衡在创作谈中也说到,他的散文都是“只向新意处去”,才有了他那一系列独创的政治人物散文。古今中外文学理论中关于写作要有独创的论述足可用汗牛充栋一词来形容,这已成为了常识。再说,写作就是创作。创作创作,一个“创”字就已说明了一切。然而,嘎嘎独造又谈何容易?
求新意识浓厚起来,结果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每有写作冲动,就用这个“创”字去考量,往往发现这个意思不是被前人已经说了,就是那个意思被今人说了,自己已没有了写的必要。这样一来,许多的想法只能胎死腹中了。于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一个字也写不出来,反而不如以前初生牛犊不怕虎时的写作状态。怪不得许多作家既不看同时代人的作品,也不敢多看前人的作品,因为他们早就知晓了一点:看多了,自己也就失去了提笔的勇气。
经过一番深思之后,恍然有悟:其实,写作是一种个人的自然的表达与诉求,是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在写作之前是不宜有太多顾忌的,不必把太多的条条框框想得太多。否则,这些东西只能把每一次写作冲动扼杀在萌芽状态。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写作冲动一来临,不管三七二十一,管他前人和今人说没说,先写出来再说。把内心要表达的东西先用文字固定在纸上了,一切鲜明了,然后再来推敲是否有新意,是否有独创,是否在技巧上需要用功。此时,即使需要推倒重来也不迟。冷却下来,用一个旁观者的心态和眼光来衡量文章,“精益求精”,“只求新处去”等等高层次的要求都是初稿完成之后再说的东西。
只有作品写出来了,精品化的要求才有了一个可以操作的基础。这时,能往新处去求则求,不能求也不要太勉强。到了这一步,至少写出来的东西已完成了它的一项重要功能:倾诉的渴望已得到满足。
由此可见,对一个真正的写作者而言,“写出来再说”应成为他写作的箴言之一。
(2008、3、24)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那就这样吧
下一篇:在路上之一:童年断忆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