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读费一“变脸”就成了捐资助学费

借读费一“变脸”就成了捐资助学费

擅利杂文2025-04-08 14:19:47
有一个文学原理,说是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川剧中有一种绝技叫“变脸”,据说就是来源于古代人类面对凶猛的野兽,为了生存把自己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唬入侵野兽的生活现实。川剧把“变脸
有一个文学原理,说是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川剧中有一种绝技叫“变脸”,据说就是来源于古代人类面对凶猛的野兽,为了生存把自己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唬入侵野兽的生活现实。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舞台上一张脸刹那间可以变幻出十四张之多,让人惊叹不已,也让人匪夷所思。川剧的这种变脸虽然能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但是比起现实生活来,却还嫌荒诞得不够。重庆市的一些学校的作法就比川剧中的变脸还要高级得多,也还要荒诞得多。
2月2日,财政部与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自2009年起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借读费。次日,重庆市政府法制办表示正式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借读费。
2月9日,重庆市中小学新学期报到的第一天。一些带着孩子到学校报到的家长们惊讶地发现:借读费没有了,捐资助学费却出现了。(人民日报2月19日)。
不让学校收借读费,学校就换一个名目,变一种说法,叫做捐资助学费。这就象川剧中的“变脸”一样,脸还是那张脸,但是,换了一种表情,变了一种色彩,让观众认不出原来那张脸来。学校把借读费换个马甲,就成了捐资助学费。农民工的子弟要想来上学,请拿钞票来,只是收据上开的不再是借读费,而是捐资助学费,这表明这个钱你是自愿交的。你不自愿交,那好说,请你的孩子另找学校吧。
坊间言论常常说,上面的政策是非常好的,只是下面要么是不执行,要么是执行时变了样。这个言论在重庆市中小学新学期报到的第一天再一次得到了验证。中央决定自2009年起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借读费,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是一项深得民心的举措。它让农民工的孩子也可以和城市居民的孩子一样就近就便的上学了,对于促进均衡教育、平等教育;对于全面落实九年义务教育,推进教育兴国都大有益处。
但是,这么好的政策在重庆市的一些学校却遇到了“肠梗阻”,却被执行得走了样。因为这一规定断了许多学校的财路,让一些学校在发奖金、发补助、发福利、搞旅游、搞疗养时不再那么财大气粗;不再那么游刃有余。但是,“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路是人走出来的,办法是人想出来的。正如一首歌中唱的那样:“山不转哪水在转,水不转哪云在转,云不转哪风在转,风不转哪心也转,没有憋死的牛,只有愚死的汉。蜘蛛吐丝画它自己圆,那太阳掏洞也要织它那条线,再深的巷子也能走出那个天”。你看,重庆市的一些学校不是就在这一转、那一转中,从深巷子里走出了那个天吗?不能收借读费,但没有禁止收捐资办学费嘛。只要求能够收到钱,只要能够发奖金、发补助、发福利、搞旅游、搞疗养,不妨把借读费改头换面,变脸为捐资助学费。谁让你是到这个城市扒活的农民工呢?谁让你没有一张这个城市的红户口呢?你不出这个钱,谁出?你不交这个费,谁交?
只是学校把收费名目这样一变脸,那些农民工的孩子要么是在义务教育的名义下,继续花钱向学校、向老师尽“义务”;要么就继续与父母分离,在故乡留守;再要么就继续徘徊在校门之外,浪迹于街头之上。党的好政策就是这样地被打了折扣;政府的形象就是这样地遭到误伤;农民工的子女就是这样地受到歧视;国家出台政策的初衷就是这样地与效果相背离。
其实,不独在农民工子弟上学的问题上,党的许多好政策就是在一些地方、部门利益壁垒中被过滤、被截流、被变样的。没有一种防止办法,如果没有一种清除机制,再好的政策、再完美的规划都会被其屏蔽掉、蚕食掉,都会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