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洁自在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高洁自在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田父之获杂文2025-05-02 04:00:36
陶渊明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曾祖父陶侃曾是晋代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曾做过太守;父亲则“寄迹风云”,早早地死了。所以到了他这一代,家道便衰落了,“弱冠逢家贫”。陶渊明少年时代喜欢道家学说
陶渊明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曾祖父陶侃曾是晋代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曾做过太守;父亲则“寄迹风云”,早早地死了。所以到了他这一代,家道便衰落了,“弱冠逢家贫”。
陶渊明少年时代喜欢道家学说,于是培养了向往自然,安贫乐道的志趣。有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但他同时又接受了传统的儒家影响,并有济世立功的壮志。他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但当时士族门阀制度决定一切,他作为一个没落官僚的子弟,壮志难酬,因此他在29岁前未仕。从29岁起,为了壮志,为了生计,他踏入仕途,做过一些幕僚,前后13年,实际在官时间不过四五年,多半闲赋在家。他做彭泽令时年41岁,在任仅80几天,便辞官回家,从此永不入仕。
他的归隐是很多原因造成的:一是志落功空,无情的现实击垮了他;二是他志向高洁,从不与统治者合污,以求富贵。独善其身无法,只能归隐山林。三是天性如此,受道家影响,笃爱自然。他在仕途中“暂为人所羁”,而在田园中,却“悠然见南山”,恰能过上怡然自得的生活。总之,他的归隐是污浊、黑暗、残酷的现实造成的。
陶渊明归隐后,在田园里务农了22年。虽然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农民,但他却乐于如此。在当时的社会下,他能不以躬耕为耻,是一种不同寻常之举。他在田园里接触的是一些地方官吏、隐士、僧道之流,也有一些农民。正是农民的生活和愿望对他的田园诗起了很大的作用。尽管他空怀壮志,但在无情的现实中一次次落空,虽是如此,他的壮志并未消失。正如萧统言“语时事则指而可想”。他始终坚持“君子固穷”,从不倾慕富贵,因此他的生活每况日下。尤其是在他44岁时遭受火灾,农田又遭受多种灾害,他的生活愈来困窘。54时,朝廷召他为著作郎,他称疾不就。在他离开人世的前一年,著名刺史檀道济来看他时,他已饿倒在床几天。檀道济劝他入仕,他坚决不就。此后,便与世长辞,时年65岁。
陶渊明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大的。他的藐视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为后世进步作家树立了榜样。正如李白的藐视权贵精神正是他的思想的发展。
他的田园诗是一个独创,在他之前,从没一个作家写过这么多田园诗。他的田园诗用清新的内容和独特的风格为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他的田园诗的出现为文坛吹入一股清风,打破了晋代100多年玄言诗的统治。可以说,他是魏晋南北朝以来最有成就的诗人。
总之,他是一个悲剧人物。他首先施政未成,接着务农穷困,身虽归隐,心尤忧世。他原坚信“力耕不吾欺”,可“力耕”的结果是温饱亦成问题,他悲哀不已。他笃信《老子》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便积极立善,可却遭遇不幸,最后他连天道也怀疑起来。他一方面不关心于世事,但却为东晋王朝的灭亡痛惋不已。他一生处于矛盾与贫病之中,可天道不与善人,让后世多少人为之流泪,为之惋惜!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