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游风穴寺
盛夏的一天,天刚下过几场雨,天气凉爽,我和朋友相约,去游览风穴寺。汽车向汝州古城东北行驶9公里,便到了风穴山下。在山门前,风穴寺文管所工作人员拦住了我们,说今天庙会,里面人多,车辆不让入内。我们方知今
盛夏的一天,天刚下过几场雨,天气凉爽,我和朋友相约,去游览风穴寺。汽车向汝州古城东北行驶9公里,便到了风穴山下。在山门前,风穴寺文管所工作人员拦住了我们,说今天庙会,里面人多,车辆不让入内。我们方知今天六月十五,正是善男信女朝拜的日子。
随着烧香的香客往里走,但见路两旁两山夹持,山上松柏蓊郁浓翠。山路沿着溪流,蜿蜒曲折,峰回路转。溪流岸边青草茂盛,各色花朵竞相开放,微风过处,淡淡清香,沁人心脾。
蓦然,一个红色的大门耸在面前,上面精雕细刻着“白云禅寺”四个大字。
传说,北魏始建寺的时候,因这里四周山坡上百花茂密,花香积累,经年不散,故取名“香积寺”。到了隋代又易名为“千峰寺”,因遭战乱屡建屡毁。后来重建寺院时,院址原选在离此寺东北五里的白马石沟沟口。当时已从各地选来很多能工巧匠,砖瓦木石也都准备齐全,但等五月初九黄道吉日破土动工。不料五月初八晚上突然刮起一阵狂风,刮得地动山摇。第二天早晨,风息了,工匠们到工地上一看,个个目瞪口呆,所有的木石砖瓦都不见了。大家莫名其妙,只好兵分四路,出去寻找。绕过几道弯,面前出现一个山坳腹地,背后一道山梁,恰似一堵高高筑起的墙壁。山坡上长满了奇花异草,五光十色。原来白马石沟沟口那么多的木石砖瓦,一夜之间全被狂风刮到这里,领工总监一看大惊,于是就和几位长者商定,就在这里破土动工。人们都说是老佛爷嫌那里地势不好,晚上用大风将木石砖瓦搬到这里。因为是以风点穴,寺院建成后就取名风穴寺。在建寺的时候,正当酷暑季节,烈日当空,晒得工匠们喘不过气来,这时候从天边飘来一朵白云,好像一把巨伞,把太阳遮住,太阳走到哪里他就跑到哪里,工匠们皆大欢喜,所以寺院建成后,人们把它叫做“白云禅寺”。
据《风穴志略》记载,龙山阳侧有大小二风洞,洞深数十里,天变化时,洞内出风,猛不可挡,故名风穴山,寺因山而取名风穴寺。也算是寺因山名,山因寺显吧。
风穴寺从北魏始建时算起,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它是佛教天台宗胜地,完整系统地保存了唐、宋、金、元、明、清历代文物和建筑,被专家们称为“古建筑博物馆”。它设计精巧,宏伟壮观,荟萃了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集结构学、美学、风水术、建筑学于一身,融儒、释、道三教文化于一体,在建筑方面和宗教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进了寺门,首先看到的是中佛殿。中佛殿坐落在高一米多的砖砌台基上,它在木构建筑中甚为古老,是河南省迄今保存最完整的金代殿堂建筑,距今已有八百余年。殿顶盖灰筒瓦,正背饰琉璃宝珠火焰尖,两端饰琉璃鸱吻,四挑角各置力士一躯。整座建筑造型古朴雄伟,斗拱古朴大方,飞檐挑角,似展翅欲飞。佛龛内为一佛二弟子,即释迦牟尼佛、阿难和迦叶,皆为清代木雕像。殿内有块石碑为后汉乾佑三年八月十五日所立,上面详细记载了风穴寺的演变历史。
中佛殿右侧是悬钟阁。悬钟阁是风穴寺的三大国宝之一,建于宋代,为重檐歇山式三滴水建筑。仰观悬钟阁气势恢宏,它飞檐挑角,古朴典雅,蔚为壮观。进小门沿青石台阶拾级而上,见四根粗大木柱,顶天立地,柱端架着一横梁,梁上悬挂一口大钟。这口钟为宋宣和七年(1125年)铸造,重达9999斤,钟上铭文字迹清晰,图案规整,音律准确,声音洪亮,被称为“中原第一钟”。明朝汝州进士张维新留有“一声法撞飘空界,满地松阴宝月寒”的诗句,因此,“风穴钟声”也成为汝州八景之一。
自钟楼向北数步,有一座高耸云端的九层叠涩密檐砖塔。这就是风穴寺的镇寺之宝“七祖塔”。七祖塔是我国保存完整且超过二十米七座唐塔之一,它风格独特,塔基较小,平面为方形,外部轮廓粗腰头脚细,呈抛物线型,看上去妩媚流畅。塔身四角直壁,其上叠涩出檐九层,通高22.17米,每层四角系铃,风吹铃动,叮当作响,妙趣横生。塔顶刹为覆镕体形,上有法器、宝盖,犹如火焰升起,别具一格。七祖塔是唐代高僧贞禅大师灵魂安息之所,因贞禅大师为风穴寺的开山七祖,故名为“七祖舍利塔”。贞禅大师俗姓张,名卢,京兆人。幼年知名太学,及第后看破红尘,出家衡山,以后辗转来到风穴寺,广传佛法。84岁圆寂后因德高望重,唐玄宗派崔相国、李使君收集了贞禅大师的数千颗“舍利”建成此塔,玄宗赐号“七祖塔”。
紧靠七祖塔的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建于明成化十一年,是寺内唯一的琉璃瓦大殿,是风穴寺中的珍品。殿为单檐悬山式建筑,五开间,殿顶全是琉璃制品,绿筒瓦,黄滴水,背饰驮宝瓶及佛光普照和八条浮雕腾龙,两端饰五尺多高的大龙吻,垂脊饰独角兽,雕龙似破空腾飞,角兽凶猛啸立。中间大雄宝殿匾额原为1740年乾隆皇帝游风穴寺时的御笔,由于战乱已毁,现为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所题。殿内供奉着三尊金佛。大殿外四角有神态各异的石兽,生动活泼,栩栩如生。殿前碑碣林立,上自五代时后汉乾佑三年(950年)的《风穴千峰白云禅院记》,下至宋、元、明、清碑刻,或记事,或赋诗,真、草、隶、篆,各体具备,其中不少是艺术珍品。
徘徊寺中,你在惊叹古建筑精美的同时,也一定会惊叹于这组建筑群的布局特色。风穴寺虽系北方寺院,却不像其它寺院一样,将寺院各建筑统一以中轴线为淮,对称排列开来,而是依山就势,错落参差,富有江南园林的营建特色。虽历代建筑风格各异,总体布局却如同出于一人之手,毫不混乱。人行其中,好像进入了杜牧笔下的阿房宫,“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不会使人产生一览无余之感,而始终怀揣着“且听下回分解”的期待心理,逐次迎来一个个惊喜。
从大雄宝殿向东,扭脸瞅见一扇圆圆的月门。一出门,眼前豁然开朗,景色扑面而来,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顺着青石铺成的甬道走下漫坡,有一座石虹桥就是接圣桥,相传接圣桥是迎接乾隆皇帝游寺的地方。
过了接圣桥,见一个青石栏杆围着的四四方方的池子,池子就是大慈泉。大慈泉水深三尺,清澈见底,旱不减,涝不增,冬不结冰,夏不腐蚀,四季长流。古人曾有诗称赞大慈泉:“镜比澄光玉比颜,夕阳倒影沐龙山。阿谁偷剪瑶池水,藏在白云画阁间。”
说起大慈泉,还有一个神奇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天水李雄千里单骑到世博
下一篇:八月,月华似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