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偶得

历史研究偶得

鸣棹杂文2025-10-27 09:56:59
研究历史有几个基本要素,第一是材料,第二是当时的社会环境,第三是哲学思想。材料是基础,拥有翔实而生动的材料可以说是研究历史的第一笔财富。历史研究不同于历史小说,它是确凿的,排斥不确定的。是就是是,不是
研究历史有几个基本要素,第一是材料,第二是当时的社会环境,第三是哲学思想。
材料是基础,拥有翔实而生动的材料可以说是研究历史的第一笔财富。历史研究不同于历史小说,它是确凿的,排斥不确定的。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历史小说属于文学范畴,把它比作物理的话,历史研究就属于数学,没有材料的史论就是妄断。
“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含义是:历史研究从来都排斥当代,害怕当代。它附属于政治,因此就有教育的功能。史论是“写作思想”的定格。研究历史总是有抑有扬的,非扬即抑,非抑即扬。而政治的这个方面的表现尤其显著。抑与扬都代表方向。在渺茫的人类时空中,人类社会的关系构成或者和谐或者刺耳的乐章,因此说在时点上便是矢量,有方向。
人类思想历经三个阶段的飞跃:启蒙,抽象与科学。具体而言分别是:迷信,宗教和科学。迷信所占的时间最长,科学最短。科学思想相当于宗教思想的DNA片段。两者前者剖析精神,后者概括世界。
但是科学的力量已经得到接受与认可,即便如此,宗教仍然没有迹象表明可以被取代。
历史现象离不开人与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上加以剖析。作者总结出两个规律。
第一:越是社会底层的人受到上层的影响越是深刻。这就是“投影效应”。
第二:越是靠近“核心”,其排斥的“负效应”越高。这就是“炉边效应”。
其中“投影效应”是纵向解析,“炉边效应”则是横向解析。
“投影效应”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可以概括为:越高越自由,越低越变形。
“炉边相应”反映的是同级之间的竞争。也可以说是:无处有自由,无处不变形。
举个熟悉的例子吧。鲁迅笔下的经典人物孔乙己先生。他穿长袖是因为他有理想。但是他秀才都不是,便成为“变形”的标志。这就是“投影效应”。他受到“短衣帮”们的嘲笑,就是“炉边效应”的反映。想必正是因为这种矛盾才使之成为经典的人物。
倘若人与人之间豪无差异,按照“炉边效应”,那么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将会异常激烈,甚至难以想象,生命也就等于无生命了,那是“光”。
好在人与人天生有不同的地方。“分工”的意义就是按照自然性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层级”。
换言之,教育的意义,应该是认识和造就不同的人,而不是造就相同或者雷同的人,因为相似越多,“炉边效应”越显著,也就是内耗越大。反观我国的教育,是不是一直在造就许多“雷同”的人?而且竞争压力过大?
笔者建议,学生入教的第一课应该讲的就是“分工的教育”。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社会不是平均的,而是按照“权力”或者“财富”划分为许多的层级的。所谓“投影效应”中理想的存在,成为人自定的目标和意义,指导人不断地向上奋斗,直到不能再继续开拓,那么所得与所付出便应该有一个正比例的关系。换言之,“理想”的实现不可以是过难,也不可以是过易的,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公平”。
什么是“公平”?公平就是只涉及关键、核心的因素,而不涉及不着边的因素。比如为什么说奥运会是公平的?如果参加奥运会有年龄和肤色,甚至国别的限制它就不是“公平”的奥运会。公平不是绝对的,但是绝对是可以至臻的。
一个社会自然有其生命的周期,但是应该坚持不懈地实现“基本的公平”,还是因为“公平”随时可能被侵蚀,是“动态的过程”。而侵蚀者就是“既得利益者”。也可以说是“特权阶层”。“非特权阶层”与“特权阶层”的博弈,使社会处于“基本公平”的状态,任何一方的偃旗息鼓,都可能直接导致社会平衡的被打破。正是因为以上的因素,“民主”便成为了“国家稳定”的根基。因为“民主”是属于“非特权阶层”的。他们是真正的掌握国家命运的主人。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