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人故事】就为兑现那句话
作者题记:我市“中国好人”李广英年过七旬,行善积德,尽管家境贫寒,却慷慨奉献公益慈善事业,十年为全市敬老院孤寡老人做棉拖鞋1500双.“一针一线总关情”,她是精神富翁。慈善路上,踏地留印——逶迤的脚印
作者题记:我市“中国好人”李广英年过七旬,行善积德,尽管家境贫寒,却慷慨奉献公益慈善事业,十年为全市敬老院孤寡老人做棉拖鞋1500双.“一针一线总关情”,她是精神富翁。慈善路上,踏地留印——逶迤的脚印,从地上立起来,就是一座慈善的丰碑,她之所以这样执着:今年72岁的李广英满头白发,长得慈眉善目、佛面佛心,与世无争整天乐呵呵的样子。她那宽广的胸怀跳动着一颗“善良的心”。李广英1998年退休,从2004年开始至今十年,她共缝制1500双棉拖鞋,全部无偿赠送敬老院孤寡老人,感人至深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
一句铿锵有力的话
重阳节是老人的节日,也是李广英对孤寡老人最牵挂的日子。
2004年重阳节,李广英第一次带着61双棉拖鞋来到我市冯桥乡敬老院,这是一次由市慈善总会会长带队的“送温暖”活动。敬老院好生热闹,老人们早早聚集在会议室,人头攥动,两眼充满期待,当李广英出现时,“刷!”地一下百余位老人自发排起队来,李广英见状心头一热,想不到老人们这样渴望拖鞋。敬老院领导知道“僧多粥少”,不得不宣布:“鞋子有限,凡80岁以上的老人才可领鞋。”看着80岁以下老人一个个失望离去,李广英走上讲台深情地对老人们说:“你们不要失望,我以后多做鞋,保证给全市敬老院每位老人做一双拖鞋。”这掷地有声的承诺,李广英有底气吗?她从市单位刚退休时养老金只有400余元,连续几年增加,如今才有1000余元,老伴养老金也不高,还患多种疾病,看病吃药,每月开支很大。四个儿子都没有稳定工作,家庭经济入不敷出,钱从哪来?老伴生活起居需要李广英照料服侍,她有充沛的精力吗?当年全市15家敬老院生活着2000余名老人,这句沉甸甸的话重如泰山,怎样兑现?请看下面的故事。
凌晨拾布头
寒冬腊月的凌晨,老人四点多钟就起床了,冒着凛冽的寒风,匆匆赶到裁缝店,只见大门紧闭,清洁工还没来,路上行人稀少,在黎明前黑夜里,月光映照下,隐隐绰绰闪烁着一位白发老人的身影,原来是李广英在一手拎着塑料袋、一手捡拾布头,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她一一装进塑料袋。东方泛白,清洁工来了,李广英满载而归,老人趁天亮前捡布头不是怕人家误认为是拾破烂的“丢脸”,而是抢在清洁工扫马路前将布头当垃圾扫去,老人抢先将这些“宝贝”拾回家,做拖鞋的原料有了保障,老人心里甜丝丝的。
回家后她将一块块布头铺平展开,洗净,然后挂在阳台上晒干,好在她家有两个阳台,挂在阳台上的布头成了“联合国总部”的世界各国“国旗”,斑斓多彩,迎风飘扬。长期日积月累,卧室的床头、床底、柜子、旧桌抽屉,甚至连洗衣机里也塞满了布头,还有打包成捆的用来做鞋面的化纤布,家中除了这些“宝贝疙瘩”什么现代家用电器、家具都没有,卧室成了“制鞋仓库”。
累并快乐着
打这以后李广英老人没日没夜拼呀缝呀、滚边,针脚细密、排列有序。白天做累了,吃完晚饭看完《新闻联播》,接着又忙活起来,那一层层鞋底厚厚的足有2公分,缝好鞋垫再将鞋垫缝上鞋底,最后再上鞋帮……不觉时至深夜。有时老伴起床小解看到妻子房间还亮着灯,便关切地劝她:“你怎么到现在还没睡?深夜天冷,可要注意身体呀!”为了回应老伴的“查岗”,有时忙到深夜李广英在床头柜上放一杯水,老伴敲门发问,她应答自如:“我睡一觉醒了,起来倒杯水喝喝!”
花开花落,春去秋来。李广英忙完冬天忙夏天,炎炎酷署,老人也不停歇,由于老人身体虚,夏天好淌汗,手上的汗水浸湿了拖鞋,为了保证质量,平时生活省吃俭用,艰苦朴素的老人日夜开着空调做鞋,每个月仅电费就要300余元。加上做鞋的面子布是她从微薄的养老金中抽出钱买的化纤布做的,她还经常贴些钱到芜湖买一些针头线脑,鞋底也要花钱买,平时老人恨不得一分钱瓣两半花,但对慈善用费老人毫不吝啬,她用孱弱的肩膀承受了大山一般的重任。
由于长期辛劳,老人生病了。社区书记、主任看望她,市交通音乐台为她联系车辆将她送往医院看病。老伴的照料只有请“钟点工”,9天下来540元,这对经济拮据的李广英来说,可是一个月的养老金呀!李广英不得不拖着还未痊愈的病体,迅速出院。回家后老人还是闲不住,坚持“白加黑”地赶制拖鞋,2004年——2008年老人做了448余双棉拖鞋,2013年李广英总共做了148双鞋,一年比一年多。老人累得腰酸背疼,每当想停下休息时,眼前总是回闪着敬老院那一双双渴求的眼神,重复着自己那句话。缝呀纳呀,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勤耕不辍。有人称她为“制鞋达人”,也有人劝她年龄大了该歇歇了。一位老乡建议她将做好的棉拖鞋拿到市场出售,李广英说:“我的鞋是做给孤老穿的,自己再穷也不拿出去卖。”还有人说,如今,人们都买各种新潮拖鞋,机器成批生产,何必花心血累死人用手缝制鞋子?老人回答说:“机器做的鞋没有人工缝制的经久耐穿,老人穿上手工制作的鞋,走路踏实,我虽然累些,但心里很快乐。”
一双鞋垫要紧针密线缝半天,一双拖鞋要花一天多时间才能做好,精致的拖鞋浸泡着老人的多少心血和汗水呀,上面密密麻麻的针眼缝进了老人浓浓的爱心!
“慈善”从母亲开始
李广英的善行美德,缘何有如此巨大的力量?故事还不得不插叙一段。
原来,李广英的母亲是位缝纫好手,小时候她家住在大杂院里,有100多户人家,母亲也是菩萨心肠,大杂院里凡是有人去世,总是老人为亡人做寿衣,不收分文不受礼,有人说老人太傻,给人做寿衣不吉利,家庭不发旺。老人却说,吉利不吉利,在于积德;家庭发旺不发旺在于勤俭。大院中几乎每家都穿过老人缝制的拖鞋,当人们穿上老人缝制的拖鞋都感到暖彻肺腑。李广英父亲是私塾先生饱读诗书,信奉“言忠信,行笃敬”的做人准则,他也经常告诫三个女儿,为人处世要讲诚信,要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从此,一颗“善良”的种子就植进李广英的心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闲来无事,心灵手巧的姑娘李广英也拿起剪刀和针线,学会了一针一线缝制鞋垫、做拖鞋。随着母亲年龄大了,人老眼花,母亲把行善公益的接力棒交给大女儿李广英,邻居们穿上李广英巧手制作的拖鞋,大杂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