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小说(4)

我读小说(4)

士卒杂文2026-01-17 15:40:15
突然想到的问题,记下来,以记录在我理解上的导致中西方文学风格差异的原因。中国人大多数不喜欢思考,只喜欢记录,不喜欢剖析人性的问题,而关注表象上的事事非非,凑热闹于街头市井,流同情的眼泪。因为对中国人来
突然想到的问题,记下来,以记录在我理解上的导致中西方文学风格差异的原因。
中国人大多数不喜欢思考,只喜欢记录,不喜欢剖析人性的问题,而关注表象上的事事非非,凑热闹于街头市井,流同情的眼泪。因为对中国人来讲人性并不重要,吃饱了、穿暖了、喝足了,再想到的问题就是享乐的问题。这是长期被奴役后的最终放纵和暴发的疯狂。说到奴役,从根本上可以说中国人是不自由的,不说古代,只说现在,因为古代比现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封建社会有着更多的残酷杀戮,人权的问题、尊严的问题,都是微不足道的问题,生存才是根本。就说现在吧,一个孩子,刚生下来几年的好时光过去之后即开始填鸭式的学校生涯,在老师和家长的万般威逼利诱下,在对不确定的将来的恐惧下,也就是说对未来安全感的缺乏而生发的恐惧紧紧攫住了人的幼小的心灵,成天的为了眼前的分数,为了将至的梦幻中的幸福生活,啃着枯燥的书本,他们的天性、本性、兴趣,一天天被扼杀殆尽。一根弦,一绷就是十几年,一旦这根弦松了,可想而知会是怎样的结果,彻底的松懈、放纵,对自我解放的振臂欢呼。谁还愿把自己沉于思想呢?正如普鲁斯特认为美犹如童话里的公主,被某个可怕的魔术师关在一座城堡的塔楼里,为了搭救这位公主,我们打破一千扇门还是徒劳,而大部分人忙于享受生活的乐趣,不久就放弃了寻找。我想这里的美也可以说是对自我的一种执著,谁都有过对自我执著的追求,只是大部分人忙于享受生活的乐趣,不久就放弃了这种执著。
另外,当然这也是一个对文学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或者可以说这个因素是与前一个因素紧相关联,互为依存的,此与彼同身共体。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在风格上的迥异在很大程度上还由于中国的文字狱,中国的愚民的导向。社会的自由程度决定了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所以中国小说作者变得更为狡黠,隐藏在文字后面的思想也就更为晦涩,作者通过故事情节,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完全隐藏起来,让你猜度,让你费解,给你空间,作者则可以将文字正过来说,亦可反过来说,功与过、事与非,自有评定,而作者在当时却可脱了干糸保全了性命。中国人有很多愿意为了革命而送去性命,却很少有中国的文学家愿意为了自己的思想而丢失性命,这不由得我想起了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这与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制度、传统思想有关,忠、孝、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都是要被大肆宣扬的。而思想上的坚守则会被称为迂儒。一个“迂”字,足见社会对其的鄙弃。 
我对西方社会了解不多,但勿庸置疑,在西方发达国家,人性的自由得到了更多的关怀,这从教育体制可窥一斑。不同的政治制度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不同的文化发展方向。因为人性的自由得到更多的关怀,人的思想也就更加自由,更加自由的人群也就更以自我为中心,这导致了更为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更趋向于剖析人的本我,人类的共性。可以说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人,在本性上却是相同的,因为这些本性来自于原始,因为原始,才更坚固。尽管有太多的人并不能意识到、看到、深入到自己的本性,但毫无疑问,人性是相通的,它们以特定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表象之下,看不见、摸不着,却对我们的行为方式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说到底,即使到了当今社会,中国也仍是一个小农社会,普通大众的思想也仍是小农的思想,正如红楼梦中石头所言:“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多忧,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然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有工夫去看理治之书?”正因为中国的读者不同,导致了中国文学作品与西方国家的文学作品的差异,因此中国的小说与西方的小说截然不同。中国的小说着重讲述故事,用各种方式、手法,记录并编造故事,让人从故事里有所思,这样受众面就会很广,各个阶层,各种知识结构的人群都可以看,一百双眼睛看到一百种深度,有思想的读者把自己的思想溶进去,为小说添砖加瓦;没有思想的读者也能看到喟然长叹,感叹人生的无常,然后再如过眼云烟般消逝至无影无踪,甚至好像从未读过这本书,我们读的只是别人的故事,所以可以轻松地将其丢弃,这一切都与自我无关。而西方的很多小说显然与国产小说风格迥异,受众也迥异,中国的小说是通俗的,谁都能看,西方的小说却不然,很多西方小说中国人看不进去,因为西方的小说对读者的层次要求相对要高出许多,不仅要求读者要有一定的文化层次和文学上的品味,还要求读者可以静下心来,真正沉到文字里去,再从文字中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走到越来越深处,对自我进行裸露的剖析,在看似平淡无奇、枯燥无味的文字里面寻求丰富的矿藏,认识自我。想起尼采的一句话,原句记不得了,大意是:一个人,一旦真正认识自我了,就可以说他是真正认识这个世界了。而一旦真正进入了书本里去,读者会发现那是一种广阔无边的世界,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道:“快把你的视线转向内心,/你将发现你心中有一千处/地区未曾发现。那么去旅行。”“每个人都是自己领域中的主人,沙皇的帝国和这个领域一比较,只成了蕞尔小国,一个冰天雪地中的小疙瘩。”我想,梭罗的这两句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概括西方的一部分文学的取向。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