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居山诗话
云居山位于福建连江县东岱镇西南,距县城7.5公里,乃连江四大名山之一。这里青山堆翠,碧岫绕云,兀峦幽谷,怪石奇岩,松树萧森,绿茵馥郁,有“天上云居,人间仙境”之美誉。山中有禅寺3座,上庵、下庵、静室三
云居山位于福建连江县东岱镇西南,距县城7.5公里,乃连江四大名山之一。这里青山堆翠,碧岫绕云,兀峦幽谷,怪石奇岩,松树萧森,绿茵馥郁,有“天上云居,人间仙境”之美誉。山中有禅寺3座,上庵、下庵、静室三寺鼎立,各距1公里左右。历代文人墨客曾到此揽胜,留下了众多诗文。上庵寺,又名云居寺,始建于唐代,宋、元屡修,清康熙七年(1668年)重建,民国六年(1917年)续修,今已初具规模。每值秋高气爽,游云居者多宿上庵寺,以待翌晨登山颠普光塔观日。“云居观日”自古列敖江十二景之最,古代文人墨客陶醉斯景,即景抒情。高僧释海筏有联句云:“海自混茫能蓄日,山无今古独居云。”高度概括了“云居观日”的独特景色,道出了云居山与大海息息相关。明邑人陈元登《观日》诗曰:“天星淡淡海门东,远籁寒吹万里风。独立云居丹嶂上,俯看日出碧波中。火烧银的千重焰,轮涌金光百道红。此际下方还熟睡,鸡声晓角乱霜空”。陈元登,字龙淮,自号渔村,保安里(今马鼻)人,其诗从容大雅,著有《涉纪古文选》、《渔村文集》《广山集》、《海错图赞》等九种。《观日》一诗以凝重的笔触,生动地概括了海上日出时气势磅礴的奇观,全诗看似写景,实为融情,表达出作者对美好境界的热烈追求,颇具“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
据考证,约一亿年前,由于地壳运动,云居山一带山峦从大海中“脱颖而出”,从此挺立于世间。环顾四面山岩,无论是田螺石、指动石,还是老翁石、和尚貌台石,多呈圆滑无棱角状。尤其是普光塔旁有一巨石,呈半笏状,底部附着海蛎壳,上刻“海上飞来”四字,称飞来石,“海上飞来”诠释了云居山的身世缘由,说明它们来自大海。因而,明邑人王德溢(字懋中,晚号十竹居士,连江资寿铺(今凤城)人,著有《息鞅录》、《十竹漫稿》二种)在《双脊龟石》诗中云:“神鳌戴山来,陆海化为石,天地破混茫,崭然见双脊。”明代邵似欧也有诗曰:“俯仰乾坤一气融,百川东下尽朝宗。中原地接苍茫水,三岛人栖缥缈峰。荡漾波涛摇日月,郁葱云雾隐蛟龙。临风直欲飘然去,左拍洪崖右赤松。”以上诗句中“陆海化为石”、“中原地接苍茫水”,分明指出山的根源在大海中。
下庵寺又名灵岩寺,位于云居山腰,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4年),寺周乔木垂荫,峰迴路转,山抱海环,寺外幽旷,泉水自树根涓涓细流,小壑声如敲金嘎玉。清代诗人陈发曾有诗曰:“辛夷白到岭,遥识此庵幽。老树藤垂荫,方池涧夹流。未炎思结夏,当月更宜秋。闻道探奇侣,层岩郁未收。”将该寺四周古木遮天蔽日,清新悠然的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
静室寺,又名净居寺,位于云居山南麓,与狮子岩毗邻,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清顺治五年重建,抗战期间被日寇焚毁,后又重修,恢复原貌。寺周风光旖旎,海色茫茫。清诗人周源长游此曾赋诗一首:“名地居然一大观,天风时送白云还。松涛万壑浑如雨,石壁千层却是山。海色苍苍秋气满,禅房寂寂客心闲,夜来惟有蛩声入,古寺柴门总不关。”周源长,字自天,号星海,连江人,顺治间恩贡,博学能文,立品端方,淡于仕进,著有《梦柳斋集》四卷、《论志》三篇。此诗主要写静室寺隐蔽于深山里,人迹罕至,环境清幽,一句“禅房寂寂客心闲”,使山寺幽静的景色,跃然于纸上。还有清邑人吴浚达也赋诗一首:“孤刹凌崖立,千峰拥客登。云添江口岫,月挂洞门灯。海气蒸初日,山光浴古藤。地幽人罕到,一佛静堪朋。”也是描写古寺的幽静清冷,与周源长的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纵观文人墨客赞咏云居山的诗,字里行间无不荡漾着大海的气息,难怪邑人郑寿安先生把云居山说是一处“海文化沙龙”。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