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株待兔
据韩非子老先生讲:宋国有一个农民,一天发现急急忙忙奔跑的一只兔子撞在他地里的树桩上死了。农民把兔子拿回家,美美地饱餐了一顿。从此,这个农民地也不种了,活也不干了,成天守着那根树桩,希望还能得到撞死的兔
据韩非子老先生讲:宋国有一个农民,一天发现急急忙忙奔跑的一只兔子撞在他地里的树桩上死了。农民把兔子拿回家,美美地饱餐了一顿。从此,这个农民地也不种了,活也不干了,成天守着那根树桩,希望还能得到撞死的兔子。但好事不常有,好景不再来,他再也没有等到过在树桩上撞死的兔子。又据孟轲老先生讲:还是宋国,也是一个农民,看到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心里很着急。于是,他干脆动手把禾苗一株一株地往上拔高一节。回到家他对家里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一下子让禾苗长高了许多!”他的儿子听了,连忙跑到田里去看。结果,田里的禾苗全部枯萎了。
这两个故事也许是真的,也许是两位老先生杜撰出来的。韩老先生无非是想用“守株待兔”的故事来说明,企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是要不得的;更不能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道与时俱进。孟老先生无非也是想用这个“拔苗助长”的故事告戒人们,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谁如果违背规律蛮干,谁就会受到惩罚。
其实,这两个故事的真假并不重要。我关心的是,这两个故事怎么就那么巧都出在宋国呢?
唉,我真替宋国人难过!可怜的宋国人怎么就那么苯啊,出了一个“守株待兔”的糊涂虫也就罢了,怎么又出了一个“拔苗助长”的笨蛋呢?你有那个“拔苗助长”的精力,有那个“守株待兔”的时间,为国家、为他人或者就为自己吧,做点什么不好?也省得给人家韩老先生和孟老先生抓住把柄,拿来说事,以至于让人贻笑千年。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想想,似乎也能理解宋国人。因为宋国就连子偃这个君王他也不好好当,出几个“拔苗助长”或者“守株待兔”的蠢货也就不足为奇了。本来,作为君王的子偃,你修王政,讲仁义,励精图治,富国安民多好;对那些“守株待兔”、“拔苗助长”的农民好好教育,引导他们想方设法致富发家多好。可是,他偏偏不是这样,而是穷兵黩武,一心一意要对外进行扩张战争,把个国家搞得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他甚至连王位都不要了,把王位传给了太子。结果,导致“太子党”争权夺利,世道混乱,国家垂危,最后被人家齐国灭掉了,自己也落得客死魏国。
这样说起来我倒有些同情宋国人了。你想啊,当一个人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施展自己的抱负而不能的时候;当一个人想做什么事而处处受到束缚制肘不能做成的时候;当一个人具有某种才能而由于身份、地位、背景的限制不能充分发挥这些才能的时候,他该怎么办?也许最好的办法就是耐心的等待,就是“守株待兔”,而极端的办法就是不计后果的积极争取,就是“拔苗助长”。
当宋国人在“守株待兔”或者“拔苗助长”的时候,我们再来看看人家齐国人都在干什么。别的不说,就说那些流传至今的许多成语故事,都是与齐国怎样选能人、用贤才有关的。什么“庭燎招士”,什么“录官三选”,就连“鸡鸣狗盗”之徒都发挥了作用,得到了应有的待遇。
再看人家聪明的齐愍王,听吹竽都跟他爸齐宣王不一样。齐宣王听三百个人一起吹,谁吹谁没吹也不知道,把个不会吹竽却混得饭吃的南郭先生乐得手舞足蹈。齐愍王就不同,人家听你一个一个的吹,就把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吓得屁滚尿流地逃跑了。
所以说,齐国人大概谁也不愿更没有时间等在那儿“守株待兔”,也不需要更没有心思去想“拔苗助长”,所有的人都想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报效国家,而那些有聪明才智的人也确实都被国家用到了应有的位子上。于是,就有了那个“长不满六尺”,貌不出众,但足智多谋、刚正不阿、廉洁纯朴的晏婴当了宰相;于是,就有了那个受到同学庞涓嫉妒被骗到魏国膑去双膝,后来归齐隐居在大将田忌幕下并为田忌赛马出谋划策获胜而受到齐王敬重,乃至于巧用兵法、运筹帷幄、避实击虚,取得“桂陵之战”、“马陵之战”胜利,使齐国成为逐鹿中原,雄踞东方战国七雄之一的孙膑。他们可是都为齐国的强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难怪!宋国人摊上了那么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极端不负责任的国君。他们恐怕是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因而也就对国家的前途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希望,失去了幻想。于是,他们就干出了“拔苗助长”的傻事,或者干脆什么也不干,就在那儿“守株待兔”!
难怪宋国会被齐国灭掉。有如此沉湎享乐、热衷暴政,人称“桀宋”的国君;有如此不负责任“拔苗助长”、意志消沉“守株待兔”的国民,宋国不灭,天理难容啊!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倾城之恋”亦或是“倾城之战”
下一篇:抗压能力,又一面试损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