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冲突构成了电影表达的暗线

文化冲突构成了电影表达的暗线

乡姑杂文2025-12-09 18:32:58
在无数批判许大同的声音中,我们应该从文化角度来定位电影《刮痧》。其中有很多细微的文化交锋的部分,这些部分构成了电影的暗线,使得情节在围绕孩子问题这条明线在展开。孩子问题似乎是电影的焦点,其实不然,文化
在无数批判许大同的声音中,我们应该从文化角度来定位电影《刮痧》。其中有很多细微的文化交锋的部分,这些部分构成了电影的暗线,使得情节在围绕孩子问题这条明线在展开。孩子问题似乎是电影的焦点,其实不然,文化的冲突才是电影要表达的深层次东西。
电影的开篇,是对暴力电影的抗议,在这个抗议声场景中走出现了大同的老板,而大同老板在找大同。当大同出现的时候伴随的是他的父亲。为什么会是他的父亲出现呢。一种光宗耀祖的文化潜藏就出来了。在我们文化培养下的人,虽然他在美国,虽然他生活在另外一个社会。但是当取得哪怕是一点他觉得可以荣耀的东西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把自己父亲接过去。让父亲感受他的成就,这才是他觉得最重要的。获奖不是自己的事情,个人的荣耀在父亲的自豪面前是微乎其微的。
同样,当孩子打了保罗的时候,父亲要求孩子道歉,这时候孩子吐了保罗的父亲。这时候父亲打了孩子,很正常的打一下,棍棒之下出孝子,尤其是大同父亲的当面教子,背后教妻的话语。这些话不知道是老爷子对大同的赞誉还是斥责,但至少又从一个方面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特有点。这些在我们的文化中,认为是很正常,也很可以理解,并且被正面教化的东西。而此也将被视为大同虐待孩子的罪证之一。这是文化的差异之处。冲突在这里埋下伏笔。同样,孩子被打后道出了打人的真相,保罗说大同是笨蛋,为了维护自己父亲的尊严,保罗被打。这种从小就有的维护父亲的意识,是中国文化中很强烈的。
紧接着,大同的父亲被扣留警察局,这个时候,电影出现了一个新的矛盾点。那就是关于去接父亲,但必须把孩子留在家里。小孩子在家是违法的,这点许大同是很清楚的。并且这么小的孩子在家,也是不安全的。做父亲的他很清楚的知道,但是在怎么抉择的过程中。许大同没有做任何犹豫。选择了丢下儿子去找父亲。这样一个情节就如同中国很经典的一个两难抉择一样。那就是当母亲和妻子同时掉河里的时候,男人救那个的问题。同样,这是一个关于孩子和父亲的问题。父权社会的影响下,中国文化将孝敬父母,作为生活的第一准则。而其他一起都必须服从这样一个准则。当然大同是爱孩子的,他也没认为孩子会出什么问题,但是这时候至少违背了法律,用亲情挑战法律,大同此时开始做了。
当孩子被带走的以后,许大同想到的是不让父亲知道,因为不想让父亲担心,甚至在后来为了让父亲看到孩子,为了在父亲临走前看到自己的孙子,他不惜违背法律,在亲情,在孝道面前,法律显的苍白无力。礼法重于法制,在中国人心目中似乎更有合理性。
法庭第二次听证的时候,大同的老板出场了,他的出场使得本来基本上可以结束的听证变得复杂了。因为对方问他关于许大同打孩子的问题。作为大同的老板,同时也是好朋友的他,如实作证回答了。虽然他很不愿意回答,因为他的回答,将给许大同带来不利。但是,一个法治社会,使得他选择了法治而不是友情。这使得大同很生气,决定辞职,并且再不愿意和他合作下去,也不愿意给他交朋友。一个新的伦理和法的冲突在剧情中出现了,在中国文化的环境内,朋友似乎就是肝胆相照,朋友就该赴汤蹈火,在这种场合下,许大同认为,他的朋友应该帮助他。但法大于情还是情大于法,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遗憾的是,他的朋友坚持选择了法律。但是他并没有背弃友谊,相反,为了维持这个友谊,为了尽一个朋友应尽的责任,他用自己的方法去帮助许大同,甚至只身跑到“中国城”,亲自做刮痧。目的是在法律上给许大同找到证据。并且在圣诞节找到法官。努力劝服法官关于许大同的案子。在友谊与法律面前,西方人和中国人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
整个电影中,更多的是文化冲突,在两种文化中,剧情一步步发展。也正是文化交锋推动了故事的进行。潜藏的暗线才是电影要表达的根本。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