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鹏展翅恨天低

深圳:大鹏展翅恨天低

委辞散文2025-07-08 12:10:40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曾多次踏上深圳这片热土。由陌生到熟悉,深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印象之一:深圳:年轻有活力、充满希望深圳应该感谢邓小平,是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勇敢地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唱响了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曾多次踏上深圳这片热土。由陌生到熟悉,深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印象之一:深圳:年轻有活力、充满希望
深圳应该感谢邓小平,是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勇敢地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唱响了震撼神州大地的《春天的故事》,让一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鱼村一跃成为大都市,这就是深圳速度,这就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深圳。在与深圳人闲谈时,从他们的语气中可以看出:深圳人对邓小平是心存感激的。秀丽莲花山顶矗立的伟人铜像,让他亲眼目睹并时刻看着这个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
始建于1980年的深圳特区由原来的宝安县演变而来,率先在全国实现了没有农村的城市,撤镇为街道,改村为居委会;一年一度的高交会万商云集、盛况空前;在CEPA及泛珠三角等区域经济合作共同体中,深圳在日益地发挥着巨大的优势并形成自身发展的有利条件;深圳的GDP成倍地增长,深圳越来越富……
深圳这只大鹏鸟,在改革开放的新一轮浪潮中,正在向着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迈进着……
深圳是个典型的移民城市,深户人口仅一百多万而外来人口有六百多万。如何对外来人口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正在日益考验着政府的智慧和策略。这个城市不排外,没有语言交流沟通的界限。我们喜欢这座城市:年轻有活力、充满希望。一片真正属于年轻人居住创业的热土,一座充满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城市。
印象之二:深圳:爱情花易开却很脆弱
从哪里传来的已经无从考究:北京女人学术化,上海女人小资化、江浙女人清秀化、东北女人豪爽化、湘川女人酸辣化、闽粤女人贤惠化、深圳女人物质化……爱情,不知为何,总是和城市的风情、格调结合在一起?我最喜欢慕容雪村的《天堂向左,深圳往右》、上官谷二的《深圳,今夜激情澎湃》、月明时的《早安,深圳》、欧阳静茹的《深圳情人》这几部反映深圳人爱情的长篇小说。这几部长篇小说都现实地刻画和描绘了深圳赤裸裸的爱情。
有人说深圳不相信爱情,谈爱情太奢侈,可是在深圳出租屋里,同居男女遍地开花。可以说因为需要爱,可以说因为害怕寂寞。从车间的打工仔到形形色色的白领,同居适合于这个城市的爱情……
其实,每个寻梦、闯荡深圳的人,她的故事都可以写成一部长篇。深圳的爱情容易开花却又很脆弱容易凋零,这是很矛盾的,每个人在矛盾中学会平衡并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停靠点。深圳的夜生活太丰富,诱惑太多,什么休闲城、按摩间、足浴房、美容美发店、KTV、的士高、夜总会、酒吧……
深圳是有钱人的天堂,是穷人的地狱,一个典型高收入也高消费的城市,这是很多人的深刻体会。市人才交流中心每天成千上万的人在找工作、换工作,深圳的男男女女都一样的现实、聪明。早就听说深圳有个“二奶村”;早就传闻包二奶、养情人在深圳甚至广东地区很普遍,深圳的老板和有钱人十有八九有情人,这几乎是公开的秘密。
深圳男人和女人往往是综合体,不能用简单的好与坏来定义和衡量,说简单是因为她们生活得单纯而快乐,升职加薪齐努力,说复杂是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本难念的经。深圳的女人喜欢说:十个男人八个坏,还有一个人人爱,另外一个是穷光蛋;深圳的男人则喜欢说:十个女人六个被包、二个被养、还有一个在等待,剩下的一个是丑八怪。这是从手机短信看到的,有些片面,却是一种写照……
据不完全统计,深圳的男女比例是1:6,别以为深圳的男人“身在花丛中,追女皆成功”,除去工厂流水线里那些初中小学的打工妹,减掉娱乐服务行业里其中不良的“小姐”剩下的少得可怜,反过来是6:1。这些全部是在大厦或是写字楼里的白领、小资们,她们往往眼高手低,总在不停地选拔和过滤,她们“白天是OFFICE的淑女,晚上是酒吧DISOO里的浪女”,她们的个性两端化,她们出得厅堂入得厨房……
深圳的单身王老五多,,深圳男人潇洒地唱着单身情歌,却经常约会、拍拖和夜不归宿,他们喜欢并热爱着这自由的生活、激情的生活,他们追求自由拒绝束缚,他们害怕婚姻围城……所以,深圳晚报上的“万人大牵手”——我不认识你,但我等着你的爱情主题让多少人怦然心动,还有八分钟交友等活动吸引着这城市的男男女女,很多大龄的单身男女又恢复到原始状态,寻寻觅觅爱情和婚姻的缘分。毕竟,有谁愿意孤独终身?毕竟,有谁不渴望真爱?毕竟,有谁能够没有家?……
有个朋友幽默地叹息到:谈起深圳爱情啊,就象进了一回大观园、做了一场红楼梦,到最后是:满腹伤心事,一把辛酸泪,都作风流事,谁解其中味?
印象之三:深圳:大鹏展翅恨天低
深圳又名鹏城,这名字起得好,大气而且意蕴深远。我们也希望并期待着:大鹏鸟带者志气和梦想,满怀豪情冲云天,展翅翱翔青山绿水间,不断地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我曾好几次站在深圳火车站的过街天桥上观察罗湖口岸,发现进出的人流从开关到闭关就没有间断过。尤其是到周末、节假日,很多的香港人都跑到深圳消费、旅游、探亲、休闲,高峰时日通关人数达40余万人。实际上,深港一体化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两地消费水平也在逐渐接近。对两地的市民来说,他们现在最关心的是深圳地铁、深港西部通道等交通设施的进展情况,关心的是如何进一步改善两地通关条件,尽早实现24小时通关。历史不能假设。对深圳来说,是香港的“三来一补”启动了深圳工业化的进程,也是香港的资金和信息造就了深圳外向型经济的雏型。据了解,在深圳实际利用外资中,港资就占了近七成;进出口贸易中,对港澳进出口贸易占了八成;“三来一补”的企业中,属于港资兴办的占了90%;深交所的钟声,使深圳的民间资本市场显得格外活跃。深圳的旅游业、房地产业、金融业无不渗透着“香港因素”的作用。这是深圳30年发展的现实。
今年时值深圳特区三十岁,三十岁的城市正青春荡漾,正蓬勃激情,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之际,把握机遇、不断挑战,勇敢地飞翔吧,大鹏鸟!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