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黄围

一个人的黄围

青山绿水散文2025-08-27 10:37:33
早就想到黄围去看看,不是相信别人把那里夸得天花乱坠,别人的话你那能全当真呢。萌生出去黄围的念头,那时才十几岁,是伯父画册中的一幅《黄围灵湫》图,引发了我的好奇心。那幅妙笔丹青是著名书画家高寿田先生所作
早就想到黄围去看看,不是相信别人把那里夸得天花乱坠,别人的话你那能全当真呢。
萌生出去黄围的念头,那时才十几岁,是伯父画册中的一幅《黄围灵湫》图,引发了我的好奇心。那幅妙笔丹青是著名书画家高寿田先生所作。图中美景只能用人间仙境四个字来概括。那高耸入云的山峰,那峰巅次第的庙宇,那穿过烟云的石阶悬梯,以及那些奇妙又美丽的山洞、飞瀑、小溪、林木,无不让人想入非非,流连忘返。
谁知真到了黄围,才晓得被画作蒙了,才醒悟了美术的“美”是含些“术”的。无论什么物件只要大美,就必含些大术在里边。否则,刚买了傻瓜相机来玩的新手,都可称作摄影大师了。
那天,我是被组织到黄围去的。一辆坐满了笔杆子们的客运大汽车,轰轰然向太行深山开去,在一个被叫作黄围村的地方停了下来。村中农民已全部迁走了,此处正在打造崭新的旅游服务区。比高楼更高的吊车矗立在那里,为新建游客住宿楼、餐饮楼和什么配套设施忙碌着。
我们一下汽车,就有区间电瓶车候着,八九个人一辆,一溜儿浩浩荡荡向景前进发。放眼望去,突然咂舌。一刹那便否定了大脑中收藏的唯美图象,憬然了是自己骗了自己。绝不能怪高先生的画作有假,高先生画中景物这里全有。只不过横向构图方可囊括的全景,高先生压缩在了立轴里边,这就将美予以放大,把不如人意处进行了裁剪。这样做是完全符合艺术创作原则的,名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怪之怪是读者们常会自作多情,往往把“高于”当作“等于”去看,这只能自挨板子,自讨苦吃,作茧自缚,自食其果。
不过话说回来,秋天的黄围还真有点色彩。棠梨、青杠、黄栌、枫树的叶子都经霜而红,一簇簇一团团的如烈焰熊熊残阳似血。而杨树槐树和有些灌木的叶子呢?却经秋风的漂白或染黄,点缀其间若金银闪亮。当然松柏之绿是不惧秋霜的,它们依然挺立其间,为黄围大自然的交响乐,充当着轻轻的锣声与鼓点。
第一站,我们是被导游领到了灵湫洞。起初我们谁也没把它当作洞,因为洞口是一座寺院的大堂建筑。进了寺院,再进入大堂,才知道大堂里边是一处溶洞。几千万万年形成的不得而知。只见大洞套小洞,小洞连大洞,据说面积一万多平米。有高处比楼房还高,低处却连人也钻不过去。不过经过现代人开发,高高低低的路四通八达,迭迭摞摞的景峰回路转。到处是被人起了名字的石笋、石钟乳,几乎每一处景观都打亮许多彩灯,把个地下宫殿装点得“五光徘徊、十色陆离”。
我是最不喜欢听导游在洞中讲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的。不都是滴水沉积形成些管状、笋状、柱状的东西;流水沉积形成些板状、槽状、井田状的东西;飞溅水沉积形成些花状、珠状的东西;喷水雾沉积形成些浮雕状、云状的东西吗?象什么?游客带着眼睛和各自的大脑,谁想怎么想就怎么想,想当作什么看就当作什么看。各处景观不是还刻着些象形名字吗?在我看来导游最应该讲的,是溶洞形成的原因和历史,或是什么名人来这里讲了点什么做了点什么。当然也不妨讲讲历代开发者的艰辛和一些轶闻趣事。
第二站,是导游带领大家登祖师顶。一来为领略险峰无限风光,二来也搭便进行些与古文化的沟通。因为有庙宇建在海拔1447米高的地方,道路又异常崎岖,其中的古文化也必然保存得相对完整一些。再说如此琦型的建筑,相传当初的砖瓦都是由山羊驮上去的,一只羊驮几块,一群羊就驮几百块。今天面对如此登山险道,我仍然相信这传说是真的。
祖师顶真的有点高,石阶小路又如此刀劈斧削,几乎就成为直上直下了。这对于我等心脏已不堪重负之辈,只能是叹为观止,止观为叹了。但既来之,我就必须爬到祖师顶的半山去,因为半山有路方可通往天桥,我量力而行也要到天桥上去走上一遭。
一个人的旅游是非常愉快的,躲开雀巢的喧嚷与一些故作多情的叹羡,我缓步向天桥走去。说天桥也就是一座山中间有一个天然大透洞,因远观形似,古人便将其称为天桥。我漫步在灌木丛中的山石小道,呼吸着微微芳香的天然氧气,上有树荫遮阳,耳边山鸟啁啾,又有微风款款儿拭去我登山的汗水,真是要多惬意有多惬意。有一阵我心若止水情飞天外,坐在路边石头上品味自然造化,头脑中突然冒出这样一个题目:《一个人的黄围》!心里的温馨倾刻便象涟漪一般荡漾开来。
下了天桥,洞左右建有廊房式小庙两排。一庙中坐一溜儿的阎罗,一庙中坐一溜儿菩萨。我不知古人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只是也随便上前一拜。在我看来,无论阎罗无论菩萨,他们都曾是我们的祖先,是一种我们古文化的信使与寄生。我们既无须对一些偶象过余的敬畏,也无须对一些信仰杞人忧天。中华五千年前的历史既为神话,神话中能没有我们真实的先祖?
黄围归来,沉默许久。按说免费一游还管吃管喝,咱也该写点广告式的游记。但我的脊骨却总有些凉气丝丝游走,无奈之下只好谈一点个人的感受,就《一个人的黄围》吧!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