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魂腔

拉魂腔

调弦散文2025-10-18 19:49:42
拉魂腔是徐州柳琴戏的原名,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她不但是江苏省的主要剧种之一,更是以徐州为中心的苏北、鲁南、皖北、豫东地区目前现存的唯一本土地方戏曲。苏鲁豫皖地处南北交汇之地,地理、文化、风土、人情的交
拉魂腔是徐州柳琴戏的原名,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她不但是江苏省的主要剧种之一,更是以徐州为中心的苏北、鲁南、皖北、豫东地区目前现存的唯一本土地方戏曲。苏鲁豫皖地处南北交汇之地,地理、文化、风土、人情的交错融合,使得拉魂腔自然而自然地将南音的柔美低回,北音的粗犷旷然,完美地柔和为一体。
拉魂腔是徐州及周遍地区人们长期以来创造出来的宝贵文化遗产。现在徐州柳琴戏中的许多小戏、折子戏都是来源于早期拉魂腔的“篇子”,而拉魂腔的“篇子”植根于民间故事或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传说。比如《喝面叶》、《拾棉花》、《借当》、《小书馆》、《回娘家》、《七装》等。生活使得这些剧目鲜活生动、真实感人,倍受人们群众的欢迎,而拉魂腔丰富的花腔和独有的拖腔翻高,有别于其他剧种,感染力极强。一段这至今还流传民谚,可以为我们诠释拉魂腔在民间受欢迎的程度。“拉魂腔一来,小媳妇跑掉了绣鞋。拉魂腔一走,姑娘睡倒了十九。”拉魂、动魄之处极为使人念想。
说起这拉魂腔的动魂,不得不说一个关于拉魂腔来历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位戏迷大嫂对拉魂腔的痴迷与丢魂。
拉魂腔原本同柳戏同出一源,从声腔、流派传承上及其艺术形成与发展上看,是近现代流传于淮北一带的知名剧种“泗洲戏”,传说有个村子大人小孩都喜欢听都喜欢唱,对这“泗洲戏”,非常痴迷。村里一户人家娶了个新媳妇,头回听这戏就迷上了,以后无论附近哪个村子来了戏班再忙她都会去看,去听。有一年的一个晚上,这家媳妇听说邻村来了戏班,早早做饭,收拾家务准备去听戏,因男人外出,没人帮忙,家务一时难以干完,这个时候戏班的锣鼓响了,琴声缭绕。这小媳妇慌了神,搁下家务,象丢了魂似的回屋抱起熟睡的孩子就往戏场跑去。
戏场里戏子婉转揉情、优美动人,唱腔婉约与豪放并蓄。快板,把人五腑六脏都荡涤得干干净净;慢板,撕心裂肺的情调为人熨平心中痛苦的皱纹。媳妇正在入迷,忽听场内一孩童啼哭,她以为自己的孩子在怀中醒来,赶忙解开怀,将自己的乳头往孩子嘴里送,这一喂孩子不要紧,一股冰凉的感觉传遍这女人的全身,低头一看,自己怀里抱着一只南瓜!这时她才意识到自己来的时候,路过人家南瓜地被南瓜秧拌倒,慌忙中丢了孩子,抱起了南瓜。
这媳妇哭喊着孩子的名字跑向那南瓜地,众人不解,纷纷跟着跑来,帮着这家媳妇满地寻找,大家只找到一个枕头却不见孩子的踪影,于是大家拿着枕头急忙跑回那媳妇的家中,开门却见孩子依然在床上熟睡,大家被这媳妇的迷魂笑弯了腰。这个故事在乡间被活灵活现地传来传去,小大嫂听戏的痴迷与丢魂,就被大家用在了这戏名上,使得这一戏种有了一个更加鲜活的名字—拉魂腔。
如今这拉魂腔已经成了徐州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假如你漫步在古黄河公园,随处可以看到演唱拉魂腔的人们。吹、拉、弹、唱、翻、打、念,提炮甩袖,吹胡子瞪眼睛,功夫娴熟自如。唱到动人之处,人人啧啧赞叹。不卷舌头的徐州直白方言,俚语歇后,让你捧腹大笑。人们在拉魂腔里寻找着喜怒哀乐的精神寄托,守护着灵魂深处的文化烙印。
2008年6月14日,在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国务院正式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徐州拉魂腔名列其中。这为拉魂腔这一古老艺术带来了更加勃然生机,她将在徐淮大地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