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空的一个塌方(外一篇)

心空的一个塌方(外一篇)

较可散文2025-05-11 00:55:45
对海滨城市D市有着最好的印象,无论是那蔚蓝的大海,还是干净的城市,以及肌肤湿润的人。我经常跟朋友谈论说,如果让我选择,如果我有能力选择,我只选择D市。这个观念从我八九年去那里学习,就萌生了,一直在我心
对海滨城市D市有着最好的印象,无论是那蔚蓝的大海,还是干净的城市,以及肌肤湿润的人。
我经常跟朋友谈论说,如果让我选择,如果我有能力选择,我只选择D市。这个观念从我八九年去那里学习,就萌生了,一直在我心里迅猛成长着。
直到再一次去D市,我心中的一角却突然坍塌了。
突然感觉,海不再像先前那样蔚蓝,人也看着不再那么具有吸引力,城市虽然建筑物比先前多了,高了,但是,已没了我记忆中的模样,内心全是伊人不再的忧伤。
当我谈起这失落的心绪时,我的女儿说:“妈妈,不见得是D市变得不如以前纯净而美好了,也许是你的视野比以前开阔了,见得多了,比较也就多起来,比较了就会感觉到D市的不足了。”
我思索了一下,点头表示孩子说的也有些道理,可我又忽然感悟到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总是对一种事物或者一个人,抱有完美的感觉,而且这感觉因为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对静止的点上,天长地久,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式,就很难改变。一旦再与那件事物或者人重逢,却发现其与心中的那个不变,竟然有了天壤之别的变化,心灵的天空就会塌方,突然地塌方!
人生在世,经常会离开一个难忘的地方或者难忘的人,为了不使自己因走进一个死胡同而伤感,一定要懂得,自己在岁月中是不断变化的,离开的那些事物和人也是要变化的,所以,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才会在将来的某一天的某个时刻,再见到时,不会惊讶于不认识对方,对方也不认识我们的尴尬情形。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估计读者朋友也会经常遇见,即,对于我们来说非常熟悉的某些人,无论时间多久了,也无论是否一直在身边,无论他实际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我们都会在潜意识里认为他仍然是我们初相识时的年龄和样子。这种错觉其实与我跟大连的情形殊途同归了。
比如,我对D市的感觉,再比如我们儿时的好伙伴,多年后再见时的陌生疏远甚至格格不入,都是因为我们忽略了变化的必然存在。
从此我明白了,我们在往前走的时候,别的人和事也是往前走着的。

病由心生
俗话说,七分精神三分病,这话一点都不错。我们见过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个人进医院时还好好的,当他珍视后,被医生宣布为重症或者绝症,他的意志会顷刻崩溃,马上呈现病态,甚至连路都不能自己走了,可当他又突然被宣告说,刚才是误珍了,他则会立刻恢复精神,与一蹶不振的他判若两人。据说,有个某国的心理学家,为了证明精神对人重要,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一个死刑犯的眼睛蒙上了,将一刀架在他脖子上,然后打开水龙头,让他听到哗哗的水声,让后告诉他说给他放血了,他顿时就死了。你说这精神作用有多大吧,他认为他自己死了就真的死了,他不是被刀杀了,是被他的胆子杀了。
举这样的事例,无非是想说明,精神对于一个人的健康之关系之重。也就是说,往往人不是病死的,而是被自己给吓死的,是忧郁死的。犹豫久了,阴气就会凝聚在他经常担心的那个部位,良性细胞逐渐被恶性细胞所压倒,就形成病灶,郁结了,则需要用药物来打开消散它。如果此时精神放松心态调整得好,总是想开,那些良好健康的细胞就会越来越多,重新驱散病态细胞,那么病不就是好了吗?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