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酷似老亲

家兄酷似老亲

嘹亮散文2025-10-19 21:48:08
写下题目,还需要说明一下:其实阿爷本无大儿,木兰也没有长兄。所以这家兄与老父,只能做个泛指,以代天下父子关系,不知我这般以偏概全,可有道理?话题先从我爷爷和父亲的关系开始。我印象里的爷爷很严厉,对我们
写下题目,还需要说明一下:其实阿爷本无大儿,木兰也没有长兄。所以这家兄与老父,只能做个泛指,以代天下父子关系,不知我这般以偏概全,可有道理?
话题先从我爷爷和父亲的关系开始。
我印象里的爷爷很严厉,对我们这些孙辈还好,而当他对着他自己唯一的儿子——我的父亲时,那态度绝对算得上恶劣——就没有好声呵气地说过话。我父亲他是全村唯一的大学生,事业有成,受人敬重。可在我爷爷的眼里,他不懂稼穑,不识农时,却实在是百无一用啊!爷爷精于农事,何时耕作,何时播种,何时间苗,何时采收……都有条不紊地在他心里装着,他从容不迫地经营着生活,勤劳而潇洒;而在我父亲的眼里,他辛苦劳累,年事又渐高,实在应该多帮他一些,于是父子间的冲突就开始了。
爷爷牵出黄牛,准备套车往地里走,父亲过去帮忙,拿起那轭却不知朝哪儿放,被爷爷斥责为“笨”,不如邻居没上过学的“老偏儿”干活利索;父亲表情讪讪,心说那数理化那么难学我都能驾轻就熟,怎么套不上这车,反倒不如“老偏儿”了?这老爷子也太武断了!
其实要我分析,爷爷在心里当然知道儿子比“老偏儿”有用的多,而我父亲更不会因为爷爷的武断而失去对他的尊敬与孝顺,他们彼此的心里都清楚对方离自己最近,却注定不能推心置腹,这究竟是为什么?
有时也见爷爷与父亲相对而坐,偶尔也聊天,那也是廖廖数语,话不投机。那种场面,不能叫做天伦之乐。所以我在书里读到“多年父子成兄弟”时,不能赞同这种观点。
带着困惑,我请教于一位老师:“父子究竟能不能成为兄弟一样的朋友?”他的回答:“不能!”如果说我爷爷与父亲间的隔阂出于文化差异,那么我的这位恩师,文化修养颇深,思想也比年轻人还要新锐,为什么也这么说呢?
见到过这位老师与他那高大的儿子手牵手的背影,我感动得想流泪。如果是当年的大手牵小手,父子们心里只有快乐与随意,没有任何负担。而当父亲丢掉矜持,将手放心地交给儿子时,却有些黯然神伤。倘有细心的儿子如朱自清者,能体会做父亲的这种心境,他也只能对着父亲的背影,黯然神伤。
有这两次神伤,父子的感情似乎是通到心里去了,可面对面交流起来,仍不能像朋友那般自如。父亲与儿子,都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有谁在面对另一个自己时,还能那么从容呢?所以我们经常所见到的父子情形,也许偶尔相对饮几盅,但多是一对沉默寡言人。他们的心里有滔滔的情感,能成就一部几十万言的《傅雷家书》,却不肯当面说一句:儿子,我爱你!
所以在父子关系里,做父亲的注定是寂寞的。忽然有一天,做儿子的体会出父亲“自爱其子”这番自然规律,才发现父亲已垂垂老矣。当他想着事事要为父亲代办,对父亲生出百般呵护时,却忽略了父亲心底的尊严——在儿子面前承认自己老了,那是心底多大的的悲哀!
所以父子相对谈心的场面,我们极少见到。至于父亲与女儿,那场面就温馨多了。邓小平耄耋之年在一些场合露面,身边总有一位细心的女儿陪侍左右,那情形让国人心里都觉得温暖。
女儿在父亲面前,可以体贴,更可以任性,让父亲心里幸福而踏实,也就不掩饰自己柔弱的一面。
儿子与父亲之间做不到这样,那实在是因为他们太像了啊!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