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塔,我永远的眷恋(之四)
网上有人问;“没有精神支撑的生活该怎样过?”。这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摊开了,会扯得很远,可以是不着边际的无限远。“精神”按字面理解是客观世界的反义词,也就是主观世界。主观世界包括人的思想,信仰,指导行
网上有人问;“没有精神支撑的生活该怎样过?”。这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摊开了,会扯得很远,可以是不着边际的无限远。“精神”按字面理解是客观世界的反义词,也就是主观世界。主观世界包括人的思想,信仰,指导行动的准则等。
信仰应该是一个人骨子里笃信不疑的东西,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29岁(平均年龄)前接受的教育会形成一个人终身难变的信仰,也就是说一个人世界观的定型在而立之年。这包括对音乐歌曲的喜爱,29岁以后听到的歌曲,除非特别好听带有民歌性质的歌曲外,很难再接受其它风格的歌曲。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年人听不了子女听的歌曲。
如果以四十岁做一个年龄段,对现阶段人们的信仰加以分析。就会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
现在四十岁的人开始认知外部世界的时间是1973/74年,上小学是在1976/77年,完成中学教育是在1988年左右,这个时候的人已经自认为是大人了,其实只是一个书本上的成年人,当然从生理上讲已经是个实实在在的成年人,完全符合中国第一代婚姻法的规定了。人的世界观已经基本形成,只是还没有定型。
1988年是个什么年代呢?正是全国“摸着石头过河”,靠实践检验对错的年代,正是改革开始实行双轨制,摆脱国家大包大揽,铁饭碗开始动摇,权利特权开始和利益挂勾的时期。
带着红色的教育,有着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想,却投身在一片迷茫中。这个年龄段的人,自从踏入社会,就开始了心灵深处与社会现实谁是谁非的判断与抉择,也就是说,一直在激烈的矛盾中挣扎。及到而立之年,也就是三十岁,内心笃信的东西与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打了一个平手,也就是正负相抵归为零,形成了没有自主意识,没有信仰的一代人,也就是没有精神支柱的一代。人的存活欲望,让人必须屈从于现实,人的精神需求却一直要延续少年时代的追求。痛苦,空虚,自暴自弃,是思想固执的人。隐藏内心,不去多想,自己安慰自己,随大流,是思想灵活的人。放弃原有的信仰,做一个完全物质的人,是与时俱进的人。
这个年龄段的人其实已经很难再形成什么新的信仰,空洞一生是注定的了。赶上大变革的时代,接受的是两个极端的教育,思想上,信仰上,行为准则上产生分裂是自然的。“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老话中的道理成为临时的人生信条,成为这个年龄段自我安慰的座右铭。
接受一种全新的宗教,其实是完全不现实的,信佛,信道,信基督,只是自己强迫自己在信,骨子里的扳依是不可能的。但精神确实需要寄托,很多人就转而寻求爱情,寻求不期而遇的奇缘,或是找个异性知己,这一切的起因,都是极度空虚造成的。
空虚就需要填补,人毕竟不是动物,不是无脑的智障。靠什么填补?精神的空虚就只能靠精神的东西来填补,远大的理想,崇高的信仰,似乎太不着边际。那就找一件自己内心一直想去做的事情,做为自己余生的追求,孜孜不断地去做,去接近那个目标,这种追求应该是最低级的精神寄托了。但有了,总比完全空虚好。
戒掉网瘾,远离不着边际的情缘,相信自己一个人也能活得很好。人与自然的交流是最可靠的交流,自然得到朋友也是不会造成精神负担的朋友,在自己身边寻求快乐,是成年人的思维与聪明。
把这篇文章归在《白塔》,原本是想写写自己的思想发展脉络,一写就写走了。自己的思想应该和大部分人是一样的,接受的是红色教育,看到的是多彩的现实。骨子里是对那些曾有的牺牲敬仰,现实中却在咒骂政客们的阴险,厌恶一切战争,自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只不过更偏重于做个时代的傻瓜罢了。
写一段儿时的传唱,也贴近些“白塔”;
《我的“自白”书》陈然(并非对烈士不敬,只是儿时流行的恶作)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脚下响着叮铃当啷的罐头
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任你把面包举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么自白,我不需要什么自白
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哪怕胸口对着带枣的丝糕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只有怕死鬼才乞求“嗟食”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烧饼油条算得了什么?
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炖肉也无法让我发抖!
面对死亡我放声大笑,面对死亡我放声大笑
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高大的饭店在笑声中动摇
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这就是我一个自尊乞丐的自白
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高唱要饭歌我挺胸乞讨。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