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测最有效的几种方法讨论

地震预测最有效的几种方法讨论

黑幕派杂文2026-01-14 02:24:03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了数万人失去生命,数十万人受伤,数千万人流离失所的巨大灾难。国人在沉痛和救援之时也不无遗憾。为什么不能预测地震发生?如果我们能够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那该有多好呀?然而目前地震预测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了数万人失去生命,数十万人受伤,数千万人流离失所的巨大灾难。国人在沉痛和救援之时也不无遗憾。为什么不能预测地震发生?如果我们能够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那该有多好呀?然而目前地震预测仍然是世界性科技难题,想成功预测并非易事。所以国家地震局一再地站出来,为自己解释和开脱。但如果一味地解释和开脱,终究显得苍白无力,人民不会满意和买帐的。既然你是吃这碗饭的,你就得想尽千方百尽来搞好地震预测。反正我挺为国家地震局这块招牌感到脸红的。
李四光老先生在逝世前曾不无遗憾地说:“如果再给我半年时间,我就能解决地震预测问题”。然而几十年过去了,李四光老先生的遗愿仍然无人完成。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史无前例的伟大发展和成就,但这伟大的发展成就里面,不包括地震预报。我想,李四光老先生在临终前说这个话,决不是空穴来风,肯定是有他的依据的,依据就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的五次成功预测地震的经验。然而令国人遗憾的是,国家地震局不仅没有认真总结这五次成功预测地震的经验,反而对地震预测丧失了应有的警惕和信心,一步步放松了地震预测工作,最终导致国人不得不承受汶川特大地震之痛。
我认为,通过这次汶川大地震的重大教训,我们应该把地震预测工作再一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国家地震局的主要职责任务,不是在地震后记录几个数据,测定几个震级,那是古人张衡早就办到的事情。也不是震后救援,那是政府和社会的职责。地震局的中心任务就是做预测,提供有价值的地震预报,这才是主业,这才是地震局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
那么,是不是真的像我们某些地震局长说的,我们无法预测预报地震呢?真的只能凭运气、凭侥幸吗?答案是否定的。科学实践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规律可循,都有其先兆可抓。作为地震工作者,就是想尽千方百计找到规律,发现先兆,去伪存真,作出准确预报。
这两年来,我在网上查阅了很多地震预测方面的资料,网上还流传着一些非主流科学家成功预测了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的故事,我认真地看了,理论多少有些牵强、证据不足,结论不足信,并且多是中长期预报,只能参考,并无实用价值,只能造成人民恐慌。我的观点是:地震预报的落脚点,必须放在短期临震预报上,只有这个才管用。其他说的再多,都是空话。
关于地震的成因,地震界争论很大,有地壳论、有天体论,有干旱论,等等。我认为,理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掌握地质和地壳每时每刻的变化,从中找出地震即将来临的蛛丝蚂迹。因为地震的最终表现要体现在地质地壳的变化运动上,因此,在理论尚不成熟可信之时,我们必须把监测重点放在地质地壳的变化上,这才是我们最现实也是最有希望的成功预测之路。我国建国以来的五次成功预测,都是走的这样一条路。
那么,究竟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开展临震预测预报呢?我认为,我们现在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地震预测基础,那就是李四光老先生给我们留下来的理论基础,特别是我们用血的教训换来了很多的珍贵地震资料。目前主要的问题是:没有认真挖掘和运用我们现有的理论成果的实践经验造成的。这与当前国家地震局没有把职责重心放在地震预报上有很大的关系。说重一点,就是从1976年以来,国家地震局都“吃干饭”去了,没有真正钻研地震业务,甚至可以说,没有几个像样的地震专家,甚至没有比较成型的预测办法,也难怪屡屡遭到人们的口诛笔伐。当然,最大的败笔是放弃了群测群防的地震监测体系。
要想成功预报地震,最重要的前提是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地震监测体系。地震教会我们:地震之时会发生什么,我们就监测什么。地震爆发前,会造成地下应力变化,那我们就监测地下应力。地震爆发前会造成地下水的变化,那我们就监测地下水。地震爆发前会有地气的变化,那我们就密切监测地气的外溢和天气的异象;地震爆发前,会有动物异常活动,那我们就密切关注动物异常。经验告诉我们:地震主要发生在地震带上,那我们就把监测的重点摆在地震带的区域。地震震源往往在离地面很深的地底,那我们就要想尽千方百计深入地下,高度关注和监测那些与地下震源密切关联的“出口”。
成功预测地震最最重要的,就是选准监测点。这是关键中的关键。监测点的建立,绝不可心血来潮,随便找个地方就建立。一定要找那些曾经在地震中出现明显异象的地点。比如要监测地应力的变化,我们可以把监测点建在地震的爆裂口和断裂缝上,并且一定要千百万计地深入爆裂口的地底下。采取工程挖掘手段,不惜重金,深入地底,把侦测地应力的“探头”放置在离震源更近的地底深处。再比如要监测地下水的变化,我们可以把监测点建在与地下水有密切关联的“古井”、“老井”、“泉水井”和大型水库上。密切观察是否有突然变化的水位升降、水质变化,等等,及时分析变化的原因。还有,要监测地气的变化,我们完全应该吸收和运用“地震云”观测的成功经验,密切观测天气和云层的异常现象。
应该说,当前对地下应力、地下水、地气的监测,是做好临震预测,防灾减灾的关键手段,也是当前地震科学家比较认同的主要科学方法。只要出现一项异常,就要引起格外关注,不可掉以轻心,如果有二至三项明常异常,那就是说明地震真的要来了。对动物异常现象,虽然不能作为主要预测方法,但完全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为加强上述三项监测提供“预警”。当然,地震前还会有“地声”、“地光”现象,这也是最有力的预测手段,但真正出现地声、地光时,我们往往来不及预报了。所以,临震预报的重点还是要放在前三个方法上。
除了建立相对科学、相对密集的监测点之外,一定要完善群测群防机制,发动全民预防地震,随时报告异常现象。对群众报告的异常现象,地震局必须迅即到场,掌握实情,科学开展地应力监测,进行验证。
在这里要特别说一说“地震云”短期预测地震问题。地震云短期预测地震尚未得到中国地震界的认同,但据日本专家的实践经验证明,他们通过地震云预测了很多地震,是有相当的可行性的。从我个人的亲身经验来看,至少有两起地震跟地震云的出现有关。这两起地震是:“2009年11月1日傍晚我亲眼看到重庆潼南的天空出现地震云(成有规律的条状或股状,很粗大很粗长,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