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眼与养心
俗与雅似乎不太好界定,因为有一句俗话叫做:大俗既大雅。于是乎,我们反起“三俗”来未免以偏盖全,把小孩子与脏水一起泼出去完事,因为我们国人向来是很容易走极端的。现在,各种媒体上都在大肆宣扬反“三俗”,庸
俗与雅似乎不太好界定,因为有一句俗话叫做:大俗既大雅。于是乎,我们反起“三俗”来未免以偏盖全,把小孩子与脏水一起泼出去完事,因为我们国人向来是很容易走极端的。现在,各种媒体上都在大肆宣扬反“三俗”,庸俗,低俗,媚俗等一下子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一场大规模的,声势浩大,沸反盈天的群众运动确乎已经掀起。群情激愤,口诛笔伐,把许多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把许多导致不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等罪责都归于“三俗”的身上。虽然不免牵强,但毕竟认识到了“三俗”的危害。然而我们真担心,一阵轰轰烈烈的运动过去之后,俗的依然俗,该雅的还是雅不起来。若不是大众对俗与雅有个明确的认识,有个较强的甄别与抵制能力,我看这担心并不是杞人忧天。
因此,我们有必要把俗与雅,以及界于俗与雅之间的所谓“通俗”,用一个较清晰的标准确定下来。也好给人们的判断力增加个砝码。看了许多有关反“三俗”的文章,也经过了认真的思考,认为用养眼与养心来区分俗与雅似乎最为妥当。可以这么说,单纯为了养眼的东西,大体上可以归于俗的一类,而单纯为了养心的东西,基本上可以归于雅的一类,而既能养心,也能养眼的,就算作是通俗的吧。
其实养眼与养心,是从物质与精神层面进行考量的基础的。人的生活离不开物质,也离不开精神。过分地强调物质,或过分地强调精神,都是不可取的。物质与精神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但是,若精神没有了物质保障,而强词夺理地去强调精神变物质,那就是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是自欺欺人的谎言与悖论。物质是基础,这就是辨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人若是过分地追求物质的满足与享受,则不免陷入“三俗”的深渊。因为为了单纯的口福之欲,人可以不顾廉耻,不管美丑,不忌善恶,不守礼仪,可以撇开任何规则,挖空心思地去钻营,去攫取,去巧取豪夺,只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满足人的动物性感观。人抛开了道德,抛开了社会规则,不论你坐着多么高档的车,不论你住着多么豪华的房子,不论你穿着用着多么昂贵与奢华的名牌,你必定是俗不可耐的人物。可以回头想一想,眼下那些所谓的“三俗”之所以有市场,人的劣根性是一个方面,另外,很有一部分人在获得巨大的物质财富之后,发生了信仰危机有关。于是,他们一味地寻求动物性的刺激,靠那些低级趣味的东西填补他们精神上的空虚。看来,若一个社会都追求养眼,以是否养眼来评判一个东西的市场价值的时候,那么,出现“三俗”之类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了。
人是靠物质生活的,但是,人绝不仅仅是靠物质而生活的,因为人是有思想的动物,人应该有精神追求。人类的精神追求,则可以称之为养心。我们看经典,欣赏杰作,观赏大自然的秀丽风光,都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安慰,幸福感与满足感随之而上升。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初颜回“一瓢饮,一箪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什么?因为他在读书与学习中寻找到了真正的快乐,因此,只要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他就心满意足地去追求属于他的快乐去了。我们也可以看一看那些称为大师级的人物,那些个为我们的文明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物,有哪个不是甘于寂寞,甘于清贫,默默无闻,皓首穷经,几十年如一日地艰苦奋斗呢?鲁迅如此,“三钱”如此,任继俞如此,季羡林如此,钱钟书如此,丁聪如此,方成如此,杨绛如此……他们都如此啊。精神上的富有者,比单纯物质上的富有者更能为人们所景仰,所怀念。因为他们心灵高尚,心地纯洁,思想伟岸,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导师。因此,即便我们普通人也应该多读经典,多看精品,获得心灵的安慰和思想的升华,成为高尚与纯洁的人,让高雅洁美的东西滋养我们的心灵。养心比养眼更为重要。
所以,若一个东西光是看着养眼,看着热闹,看着满足你的动物欲,那么,你最好是远离它,因为那些东西基本上可以定性为俗;若从一个东西里你得到心灵的慰籍,得到精神的享受,得到思想的升华,那么这是养心的东西,你尽可以放心去品评、欣赏。
养眼的东西,只能满足你一时的痛快,稍不慎则可以将你引入歧途;养心的东西,使你脱离俗气,趋近高尚。所以,鄙夷养眼的东西,崇敬养心的东西,是我们反“三俗”的必由之路。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