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那点事儿

教育那点事儿

赡老杂文2025-07-14 01:22:07
教育一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对于教育的解释是:“教,上所施,
教育一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对于教育的解释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的本意为“老师全职授业”,强调全日制和专职的性质,这是从“孝”的本义引申和转义而来的。“孝”本指子女为了全天照顾病危老人而彻底放弃田产和耕作,转义为全脱产受课业,从而有了“老师全天专职教授”这样意思,并进一步发展出“像侍奉父母那样尊崇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和“孝文的传承和发展”等含义。“育”字从云从肉,“肉”指“人体”;“云”本义为“旋转聚合”,如天空中四散的雾气通过旋转聚合过程而同化为大云团的一分子,转义为“同化”,所以“育”是指对已经存在于世的人(即“肉”)进行同化工作,即对未成年人灌输社会主流价值观,使之能顺利进入主流社会,成长为社会有用的人;对野蛮人,则采取“一帮一”即一个文明人与一个野蛮人结对帮扶的方式促使其放弃落后的思想观念和习俗,转而尊崇和接受先进的文明理念和习俗,成为文明圈子的一分子。简而言之,“教”是指老师全身心授业,“育”指同化未成年人和野蛮人士,使之成为组成社会的合格成员。
纵观历史和文字表述的含义,教育的本意是,使人们历经教育的过程而使其抛弃与生俱来的野蛮兽性,使之融入一个文明的团体,从而使其在德、智、能、识诸方面有一个质的转变和提升。扶持和约束人的行为以道德为准则,使其走向“厚德载物,从善如流。”的文明正轨。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化,教育的本意常常被渗透巩固政权的内容,乃至教育的本质随时被当政者恣意涂改得面目全非。任何一个当政者为了巩固其统治位置,无不先从教育开始,对人们的思想进行一番改造和同化,使得其从一开始便形成一种尊崇的思维惯性。这就使得原本为传承文明、规范行为、提高认识的教育成了一不折不扣的奴化手段。
关于教育的定义,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都有自己的见解,如子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鲁迅则认为“教育是要立人。”;蔡元培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陶行知认为:“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归纳这些观点就不难看出,教育的本意是为了提升人的各项素质,使其能够成为一个融入社会的成员。
教育经过千百年来的演变和发展,其本来的目的无不是对人性的改变和改造的手段。然而当今社会的教育概念却成了不折不扣的职前培训,每个人从入学到大学毕业,其贯穿始终的接受教育的目的仅是为了后半辈子能有个称心的职业。教育已严重偏离了教化、解惑以树人的本来目标,致使从教者无所适从,从学者疲于奔命。偏离教育主题的教育环境造就了一代代人格低俗、道德失常、能力低下的社会工具。
知识经济使得教育沦为赚钱的工具,教育的本质便有了内在的质变。质变的教育现状导致了人们思想的蜕变和道德的沦丧,追根究底致使社会整体素质下降的原因不外乎是教育目标的偏离。教育目标的偏离,导致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和家庭问题复杂而又令人难以置信的摆在每个人面前。旧的信仰和目标被时代遗弃,新的信仰和目标尚未确立,处于这种新旧脱茬阶段的社会,人们便自然而然的会产生诸多的迷茫和遗憾。
教育那点事儿。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家庭不可忽视的大事。一个民族如果缺失了教育的目标,便会在不远的将来被沦为殖民的耻辱境地。一个国家如果缺失了教育的目标,那么这个政权便一定很快被其他政权所代替。一个家庭如果缺失了教育的目标,其因道德的沦丧而马上会土崩瓦解。重视教育,要重视教育所向的目标。基于目标决定走向的原理,一切缺失目标的行为都将会成为劳而无功的徒劳,而且会因目标缺失而走向一条不归路。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