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热与民族精神的觉醒
这些年,关于国学和传统文化的讨论成为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两三年前,一度在神州大地上销声匿迹的传统办学模式——私塾再度兴起:上海孟母堂、苏州菊斋、武汉童学馆……各种以教授中华传统文化为主课的私塾在国内一
这些年,关于国学和传统文化的讨论成为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两三年前,一度在神州大地上销声匿迹的传统办学模式——私塾再度兴起:上海孟母堂、苏州菊斋、武汉童学馆……各种以教授中华传统文化为主课的私塾在国内一些城市渐次创办,他们尊孔子,在课堂上教四书五经,写毛笔,作对子,完全恢复传统的教学模式。2009年4月4日清明节,上百名当代学童们在国子监身着汉服献花、行礼,参加首次北京孔庙清明祭孔活动。这次活动名为“清明话传统”,共分五个步骤:读告至圣先师书,献祭品,读祭文,全体师生家长和游客向孔子行拜礼以及对孔子像尘土的扫拭。而在全国各地,各种祭祀孔子、黄帝的活动更是层出不穷。
3月29日,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东莞20多名汉文化爱好者,身着汉服,在植物园里佩兰祓禊,对酒当歌,以古代传统礼仪共度上巳节。在当天参加活动的人员里,还有三名外国女子。对于此举,公众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些人认为他们“完全就是一场行为艺术,是作秀”,对其嗤之以鼻,也有的人认为他们的活动“很有意思,很有文化底蕴,是对传统的回归和尊敬。”
对于这些“以传统之名”的事件或活动,大家照例是争论不休,意见不一。到底要不要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怎样恢复传统文化?最近,东莞时报记者奉波采访了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研究的部分学者,下面是东莞时报记者与青年评论家曾海津的一段对话。
东莞时报:这些年,对于国学传统文化的讨论又渐渐热起来,很多人都认为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对此,您的意见是怎么样的?
曾海津: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弄清楚“国学”提出的时代背景。“国学”的提出与西学东渐的刺激有关,是在清末救亡图存的呼声中提出来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一些有志之士努力向西方寻找救国之道,西学东渐成为社会的潮流,在这过程中一部分学者担心自己国家固有的学术文化衰微,于是提倡“国学”,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后来又有一大批学者用批判、继承、借鉴、吸收的方法对待传统与西方,于是才有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但是,后来我们过于强调“批判”,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比如“破四旧”之类,便演绎了一系列的传统文化的灾难。这些年,“国学”成为热门的话题如出土文物般再度进入国人的视野中,不少人认为我们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现象,我觉得至少给我们传达了一些这样的信号:首先,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导致的这种传统文化血脉的断裂,今天已经到了不得不面对,不得不反思,不得不行动的时候了;其次,这表明国人的民族意识在苏醒,并正努力找回自己民族文化的根;再者,这种种迹象让我们看到了民族复兴的曙光,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东莞时报:您觉得,中国现在是一个尊重传统的国家吗?
曾海津:我觉得中国尊重传统还不够,比如当我们热衷于过洋节而把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弃之不顾的时候,韩国却申报江陵端午祭,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此外,当中国科学院有院士提议彻底取消中医的时候,韩国人已经准备“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了。这种种现象表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远远落后于现实。不过,稍为欣慰的是,从去年开始清明和中秋这两个传统节日已经成国家法定节假日,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无疑是民族精神的一种回归。从文化史学的角度而言,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元素,每一种民俗文化都是民族精神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失去了这些,我们的国民的心灵就失去了家园,也就没有什么民族精神可言。
东莞时报:您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哪一些是最值得继承的?
曾海津:中国的传统文化值得继承的很多,但有一个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就是,我们往往把精华当糟粕,把糟粕当精华,所以要慎言精华和糟粕,应该立足于从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寻求启迪,使今天的“国学”成为一个开放的文化体系。假如一定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最值得继承的是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其次是中医。
东莞时报:如果可以回到古代,您最愿意生活在哪个朝代?为什么?
曾海津:如果可以回到古代,我愿意生活在魏晋。魏晋时代尽管战乱频繁,太多的生离死别,更让人感悟生命的无常。这时期,各种张扬的,个性的,甚至夸张的生命个体被重视,被渲染,被接受,拥有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魏晋时代有一个特点就是隐士多,如果生活在那个时代,我愿意做一个农夫,搭一间草屋隐居,草屋旁边是一条日夜哗哗流个不停的小溪,小溪从农田的中间贯穿而过,消失在葱茏的野山菊的掩映中。
东莞时报:就东莞网友在植物园搞的那一次恢复古礼的活动,他们穿上汉服,吟诵经典,您对这一事件的看法是什么?
曾海津:我认为这次恢复古礼活动开展得很好。对于礼乐的功用,《礼记?乐记》概括得很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化的主旨,“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一种寓教于“美”的文明教化方式,是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传统。中国传统儒家论教育,多从礼乐入手。有一件事是我记忆犹新的,那就是去年我有幸现场目睹过东莞台商子弟学校的成年礼,参加典礼的学生向自己的父母行跪拜礼,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许多学生礼毕与父母相抱一起,痛哭流涕,那场面确实感人,这就是“礼”的精神力量。
东莞时报:传统教育中的四书五经,您认为有没有必要进入学校教材?
曾海津:这个问题问得好,我的孩子还没上学,作为父亲我一直想找一间以四书五经作为必修课的学校让他去读。虽然现在我的孩子还不足一岁,但我和妻子每天坚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有计划地给他念《论语》和《弟子规》。传统教育中的四书五经以及唐诗宋词都属于我国经典,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适宜熟读和背诵。也许他们开始并不明白,但是以后会慢慢领悟,对孩子一生性格的养成和道德的形成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尤其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说,更是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五四时代为什么会出现诸如辜鸿铭、胡适、蔡元培、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沈尹默、陈寅恪等那一大批难以胜数的学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