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草萋萋话坟冢

碧草萋萋话坟冢

相扰杂文2025-11-06 00:29:57
人必有所寄托,无论活着还是死去。活着时,人必有建筑遮风避雨。阔人为府。为宅;穷人为庐,为棚。即使是遭遇无可抵御的天灾,或者战火连天的人祸。即使物资条件贫乏到了极端,哪怕只是一个简易的临时帐篷,人们也必
人必有所寄托,无论活着还是死去。
活着时,人必有建筑遮风避雨。阔人为府。为宅;穷人为庐,为棚。即使是遭遇无可抵御的天灾,或者战火连天的人祸。即使物资条件贫乏到了极端,哪怕只是一个简易的临时帐篷,人们也必会趋之若鹜。从蒙昧时代的原人就掘穴而居,到如今的摩天大厦鳞次栉比。说到底,人改变的只是建筑的质量,而思想观念上对建筑的需要,依赖,依然未变。
人终归是要死的。活着那么汲汲于房屋,死后又怎样呢?
纵观历史,无论中外,除了少数宗教信仰特殊的人群,大部分人都未能免俗,钟情于一个大大的匣子般的棺柩,然后像一枚谷粒般的种在土里。这种东西有一专门的称谓--坟。
坟是什么?
人死后,净过全身,敛之以服,盛之以柩,掘之以坑,覆之以土。堆之以坡。这样,坟就“落成”。当然这只是普通百姓之坟,帝王后妃活着时穷奢极欲,死后新居也必豪气干云。于是外国有了巍峨峥嵘的金字塔,举世无双的泰姬陵。中国有了十三陵,有了殷墟妇好墓,有了秦兵马俑墓。有着这样有形的榜样,无形的熏陶。各阶层人争相效仿。先在墓穴内做文章:除盛墓穴的主人外,还必在四周有所陪葬。富人会添锦绣,充金玉,甚而杀骏马,埋家奴。更不会放弃墓穴的外观:尽可能的扩大地盘,让它蔚为大观;尽可能的美化整饬,使它有款有型。立之以碑,雕之以字。凡此种种,力求美轮美奂。然而更多的芸芸众生,大抵没有如此阔绰,然"我力不如,我心相似”,也必将生前所有之物,择其所好带进坟里一二。哪怕只是几个粗糙的坛坛罐罐,哪怕只是一个断齿的木梳。家贫囊羞,立不了碑,刻不了字,也要在坟的四周栽上树植上草,一样力求美观。
坟是怎样应运而生的?
掩埋同伴是许多动物的本能。据说大象是群居的,一旦发现同伴的尸体,会默默致哀,并用土将它覆盖。或许,当年任类的祖先就是得到这一启发?但在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的氏族时期,活人尚且衣食难保,怎么可能劳命伤财的盛柩立坟?顶多不过像种下种子一样,刨个坑,再撒上土罢了。随着人类私有财产的出现,阶级的两极分化。活着的人分为两类:一种养尊处优,饱暖无忧;一种千般艰辛,饥寒交迫。富有的不愿一死万事空,希望在另一世界依旧锦衣玉食;贫困的不愿生生世世都遭罪。这样,两种人在主观客观两方面,都有建造坟墓的可能,坟就这样产生了。
自世界上有了第一座坟,千百年来,香火鼎盛,经久不衰。尽管全球处理死后遗骸的方式洋洋大观,诸如天葬,水葬等等。但土葬入坟仍然是大多数人的梦想。即使到了科技突飞猛进的二十一世纪。虽然有了火化。“叶落归根”,“入土为安”的思想仍根深蒂固。
为什么坟墓在人们心中有这么中的分量?
在逝去的人,它承载着太多的意义“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世人都知自己最终的归宿。谁愿意自己生前风光,死后凄凉?富人自不必说,即便是穷人也要讲求实际,谁愿意被野狗争而食之?对于死者亲属来说,坟墓的意义更深远:祖宗操劳一生,死后难道曝尸荒野?祖宗恩重如山,逢年过节的,就不该去飨以水酒,叩叩拜拜,以谢大恩?更何况有时坟里躺的是英年早逝的夫君,如花美眷的妻妾。那就更让人荡气回肠,哀怨徘恻了。想当年,满口“大江东去"豪放豁达的东坡,及至想起亡妻的千里孤坟,一样呜咽着“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古代孝子一旦遭了丁忧,还要在坟边守孝三年,月月祭奠,年年泣血。真可谓"何以托哀,唯有坟冢”。
这里,我特别注意一个人:曹操。
曹操的形象,恐怕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的。但这样一个炙手可热的人物,死时竟特别嘱咐,别大操大办的,死时穿什么衣服,就是什么衣服,不必弄些华衮之类的。丧葬从简。不必铺靡。仅仅这一点,就足够叫人动容。至于为人所诟的七十二疑冢,我认为大可不必口诛笔伐:这个生前戎马一生的老头,死了指向不被活人打扰,静静的躺一躺,这个要求高吗?!
相得益彰的,是一代女皇武则天,生前呼风唤雨,铁腕雄风。死后碑文了无一字!这才是大智慧,大手笔!千秋功过,任由世人评说,是非曲直自己不表一态。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那些密如蚁兵的繁琐碑刻,辉煌富丽的皇帝陵寝。试问:那些歌功颂德的文字谁真正记在心间?那气势逼人的陵墓谁会顶礼膜拜?即使是金字塔这样的世界级建筑,震撼人心的并非是躺在里面的死者,而是无与伦比的技术含量。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大地上,是生生不息的一片繁华;九泉下,是不分贤愚的静谧。大地母亲是仁慈的。敞开了怀抱,接纳所有滚滚红尘中的匆匆过客。萋萋芳草,幽幽青山,垒垒墓地,冥冥黄泉。生而无喜,死而无惧。从容的活着,从容的逝去。有此心态,可谓明智。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