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插科打诨

关于插科打诨

贪迷杂文2025-07-28 22:37:42
中国的文化艺术中,插科打诨要占据重要位置,从一定角度说,插科打诨促进了文化艺术的普及,因为它迎合了市井俗人的文化口味。这一点在余秋雨的《笛声何处•美学格局的多方渗透》中有所论及:“昆曲艺术
中国的文化艺术中,插科打诨要占据重要位置,从一定角度说,插科打诨促进了文化艺术的普及,因为它迎合了市井俗人的文化口味。这一点在余秋雨的《笛声何处•美学格局的多方渗透》中有所论及:“昆曲艺术把雅致的唱词与俚俗的念白熔为一炉,甚至在多少带有诗人色彩的主角边上设立了满口苏州方言或其他江南方言的丑角,插科打诨,世俗气息、市井气吸浓厚,具有强烈的剧场效果。”中国的戏曲艺术不像西方的戏剧,西方戏剧是从贵族开始的,它产生的初衷就是为了满足贵族的娱乐需求,其创作者也多是贵族,而中国的戏曲多来自于民间,其作者多是流落市井的落魄文人。所以,西方的戏剧往往主题比较严肃,对白较诗意化;而中国戏曲的主题比较平民化,对白中除了使用官话外,多半要参入一些俚俗的词汇,甚至有专门插科打诨的过场戏。中国民间有句俗语叫“走过场”,那实际就是指戏曲中的过场戏。因为它并不是主要的内容,而且往往是不重要的闲扯,所以这走过场就成了敷衍了事、扯淡应付的代词。
从艺术作用来看,插科打诨基本具备两个作用:一是衔接戏剧上下场幕,调节观众情绪,增添快乐气氛;二是通过庸俗的搞笑式的幽默,吸引世俗下层人群。因此,在中国古典戏曲中,一律地都有相当的插科打诨的人物和剧情出现。早期的戏曲中,插科打诨也不安排专门的丑角,通常是主角或者配角自己出来插科打诨。如《窦娥冤》楔子中蔡婆婆出场时就来几句诗,然后是自我介绍:“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不須长富贵,安乐是神仙。老身蔡婆婆是也,楚州人氏,嫡亲三口儿家属。不幸夫主亡逝已过,止有一个孩儿,年长八岁,俺娘儿两个,过其日月,家中頗有些钱财。這里一个窦秀才,从去年问我借了二十两银子,如今本利该银两十两。我数次索取,那秀才只说贫难,没得还我。他有一个女儿,今年七岁,生得可喜,长得可爱,我有心看上他,与我家做个媳妇,就准了这四十两银子,岂不两得其便。他说今日好日辰,亲送女儿到我家来,老身且不索钱去,专在家中等候,这早晚窦秀才敢待来也。”其他人物登场也都一律如此。第一折中的赛卢医登场带有浓厚的插科打诨的味道:“行医有斟酌,下药依本草;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自家姓卢,人道我一手好医,都叫做赛卢医。在这山阳县南门开着生药局。在城有个蔡婆婆,我問他借了十两银子,本利该还他二十两,数次来讨这银子,我又无的还他。若不来便罢,若来呵,我自有个主意。我且在这药铺中坐下,看有甚么人來?”一番言语,道出了人物内心的丑恶,灵魂的肮脏,道德的败坏。观众听了他的话,恐怕是哭笑不得的。
后来的戏曲中,由于有了专门的主持者,才将插科打诨独立出来。随着时代发展,这种插科打诨的形式有了更独立的表演机会,甚至成为专门的艺术形式。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就更像是这种独立的插科打诨式的表演,这首套曲从头到尾只需一人就可以表演,而且费时不多,放在戏曲场幕之间调侃正好合适。中国后来的曲艺形式评书和相声,多半是从这种插科打诨和说书艺术相结合而来的。而相声中插科打诨的性质极强,搞笑逗乐成为它追求的主要效果。相声演员秉承了插科打诨中丑角那幽默的语言风格,也沿袭了自虐式和互虐式的调侃方式。一般人是将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而插科打诨者和相声演员都是将别人的快乐建立在自己的痛苦之上,只有评书是一种他虐式的取乐形式。现在流行的小品,虽然在相声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动作表演,但依然摆脱不了插科打诨的性质。赵本山和宋丹丹那滑稽的打扮,自虐或者互虐性的语言,同样成为搞笑逗乐的主要方式。
其实,插科打诨不仅存在与文化艺术的表演中,它也成为了中国百姓相互取乐的主要形式。中国的百姓也一律地喜欢插科打诨。两个大男人,相互见面不谈生计,不谈家国大事,却时常是拿对方的缺点或者家属的把柄来玩笑,目的是要在别人的尴尬中获得一些微妙的快乐。如果谁有驼背的天疾,那么在现实中就少不了被别人插科打诨。首先是给你雅致的外号,比如筲箕、锅盖、罗锅等,仅仅这些外号在生活中就会给人以无穷的谈资,何况你站一个活人在众人面前,加以平时生活中本就有着这样那样的典故,那就更有给人取乐的笑料了。鲁迅笔下的阿Q本身上被别人插科打诨的对象,比如他头上的癞疮疤,他也反过来去插科打诨别人,比如假洋鬼子、王胡、小尼姑等。鲁迅对于国民的观察总是细致的,他通过这样的取笑,看到了国民骨子里的劣根性。所以,他的小说中基本都有对这种将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上的麻木国民的描绘。在小说《孔乙己》中有酒客对孔乙己的插科打诨;《祝福》中有柳妈和鲁镇妇女对祥林嫂额角疤痕的插科打诨;《药》中有茶客对夏瑜的插科打诨。有时候,这样的插科打诨已经到了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地步。
在严肃的场合,如果来点插科打诨,本来可以缓和气氛,但是,现在一些人却将插科打诨当作了一种应对危机的策略。上面要检查安全,下面的人就插科打诨,找几个能说会到的跟检查的人瞎汇报一番,或者找个愉悦身心的场所随便忽悠。下面有人上访提意见,上面的人也一律先插科打诨,给你讲国情、市情、县情,给你展望未来美好的前景,给你说人手怎么的不够。最终的结果,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道梁,问题解决不了,只有让时间来解决。比如说中央要求规范网吧管理,下面的老百姓也是不断反映情况,可相关部门说,在检查的时候人家网吧的经营是规范的,执照是有的,地址靠近学校也是没法的,因为没有合适的地方开建,而且人家都是纳税人,也没有多大的过错,你学校和家长自己将孩子管好,就没什么事了。插科打诨,在关键时候的确是不错的应对手段。
戏曲中的插科打诨是一种雅俗共赏、多种风格节奏奇妙搭配的组接形式,它追求的是一种美学效果。生活中也不能没有插科打诨,但为什么会成为一种伤人悦己的取乐形式呢?我们自我标榜文明古国,难道就因为有了这样一种“暗箭伤人”式的插科打诨吗?插科打诨本来不是贬义词,本来是一种共同取乐的幽默的艺术,现在却因为有了损人和敷衍了事的性质而成为了贬义词,这实在不该成为值得我们骄傲的事。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