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节应当搞吗
当前,中国出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各地都在流行搞艺术节。搞艺术节的目的,据官方的说法是,利用艺术节的形式,广泛开展与外界的交流,宣传自己的品牌,由此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于是,这一形式被各地纷纷效
当前,中国出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各地都在流行搞艺术节。搞艺术节的目的,据官方的说法是,利用艺术节的形式,广泛开展与外界的交流,宣传自己的品牌,由此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于是,这一形式被各地纷纷效法,有些地方甚至通过人大以表决的形式将艺术节的界期固定下来。搞艺术节的规模越来越大,规格越来越高,次数越来越频繁,所花费的物力财力越来越巨大。请明星,聘歌星,建场馆,装门面,摆阔气,搞攀比,有些地方财政收入才几个亿,搞一次艺术节就花费3、4个亿,多的高达10几个亿、甚至百亿。当然,这些钱不仅仅是用在艺术节的娱乐花费上,多数花在一些场馆和城市的亮化建设上,但是,由于要赶工期和进度,往往花了数倍高于平常的费用,其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而且当局把之当作全局的中心工作,一切围绕着艺术节转,抽人调兵,有些单位被抽得无法开展自己的正常工作,如此劳民费财的艺术节应当搞吗,或者说,应当频繁地搞吗。在此,值得提出质疑。艺术节是一项劳民耗财的活动,过份频繁地举办,不仅起不到推销自己拉动经济的作用,甚至会因此背上巨额的债务,失去新意,使人产生厌倦与疲劳,连娱乐的作用也会失去。少则五年一次,多的三年一次,最频繁的是一年一次,有些地方甚至一年几次,当地政府什么工作也不做,就在搞艺术节,中国因这一风气产生的节日多得简直到了令人难以统计的程度。什么某某侗乡风情文化节,某某啤酒文化节、某某苹果文化节、某某椰子文化节、某某温泉文化节、某某旅游文化节,某某风光文化节、某某景区、景点、名人、古人文化节,有些甚至连一个产品、一项特产,都定为节日,有些地方确实找不到办节的理由和名称了,则笼统以一个艺术节或者文化节的名义来举办,全国每年光办节的花费就不少于几个万亿元。
搞艺术节花费的财力物力巨大,为赶工期进度,有些地方甚至不惜血本,请歌星,培训民间民歌队伍,搞场馆建设,城市亮化,动不动就是几个亿,十几个亿。艺术节开了,无非请来一大堆上级的、左邻右舍的官员,有点象大家轮流坐东,轮流请客的民间请客形式。吃喝玩乐大闹一通过后,带上礼品,拍起屁股走人。而艺术节开后,花成千上亿元建设的场馆,被冷在那里,并没有出现拉动当地经济的迹象,有些地方因此背上了巨额的财政债务。于是,当局只好采取折东墙补西墙的办法,对国家上级拔给当地的扶贫救灾等一些专项款物进行克扣与截留,用于弥补因开艺术节产生的巨额财政亏空。使中央下拨的专项款物,不能真正用之于民,惠之于民。甚至有些地方采取克扣公务员的工资津贴福利来弥补亏空,艺术节狂欢之后,倒霉的是人民群众与普通公务员,如此的艺术节应当搞下去吗,这股歪风难道不应该刹一刹吗。
搞艺术节,如果真是为了宣传自己,不如在电视上打一个广告,如果是为了带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这本来就应当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没有必要利用艺术节的名誉来搞。是的,有些地方,搞一两次艺术节,确实有一定的意义,但艺术节只起到娱乐与纪念的作用,宣传的作用有,但并不大,搞艺术节,想宣传自己,还不如拍一部风光纪录片。说拉动经济,简直是夸张。奥运会都没有给中国的经济带来多少帮助,莫说一个小小的艺术节。如果把搞艺术节花的钱,好好的用在自己的产品开发上,用于自己的旅游景点建设上,恐怕就要强得多。你这个地方有优质的产品,有优美的风光与景点,别人不来才怪。
中国人不任搞什么,都有一窝风的习惯,搞艺术节,是一项劳民耗财的活动,是一股歪风,上级部门,中央应当采取措施,将这股歪风刹住。
为什么一些地方官员迷恋搞艺术节,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利用艺术节的吃喝玩乐讨得上级领导的欢心,以此显示自己的政绩,成为自己往上爬的资本。再其次,是利用搞艺术节的混乱投资与建设,大肆捞钱,充实自己的钱袋。这是一些地方官员热衷于搞艺术节的两个最根本的原因,也一些上级官员热衷支持下级搞艺术节的本质所在。搞艺术节,是最大的腐败。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