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错误方式教育错误行为往往事与愿违

用错误方式教育错误行为往往事与愿违

槿荣杂文2026-01-15 12:16:09
近日,某论坛有网友报出,某中学老师在课堂上摔了学生的手机。学生还在帖子中抱怨该老师责骂学生,言行粗暴。半个小时不到,帖子搬上了新闻头条,受到网友的热议。不到一天的时间,帖子的标题戏剧化地改成了《感谢老
近日,某论坛有网友报出,某中学老师在课堂上摔了学生的手机。
学生还在帖子中抱怨该老师责骂学生,言行粗暴。半个小时不到,帖子搬上了新闻头条,受到网友的热议。
不到一天的时间,帖子的标题戏剧化地改成了《感谢老师的教育》,内容也变成了学生的自责和承诺:一是手机被摔坏,我也有责任;二是从今以后,遵守纪律,做个好学生。
可以想象,24小时间,来自网络的、学校的,还有家长的,各种力量和动作的迅猛介入,对于正在学海作舟的当事人来说,无论是善意的劝诫,还是批评和指责般的流言蜚语,可谓是压力山大,悔不当初。
如此的结局,只能说,在某些方面,我们大人还不如孩子,孩子尚能知错就改,而我们大人却在错误面前始终拉不下情面。
断断续续想了两天,就事而论,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首先,学生带手机进课堂实属不该;接着,老师摔手机是为不对;紧接着,学生将事情在网上曝光有些不妥。
现在,手机已经全面普及。
校园里,几乎每个学生都有手机,即使是小学生,手腕、或者脖子上,挂根绳子,绳子上掉台儿童机,也不是新鲜事儿。学生携带手机,每个学校的规定大同小异,但限制学生使用手机主要有五个原因:
一是手机的声响,会影响教师的授课质量,导致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听课分神。
二是防止学生沉迷手机,不可自拔,执迷于网络聊天、购物、看小说和玩游戏,影响学业。
三是预防学生攀比。
四是防止通过手机进行考试作弊。
五是减少手机保管等不必要的麻烦。
既然学校有明确的规定,那么,学生把手机带进教室,而且在课堂中,手机铃声响了,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终归是有错在先。
在本件事情中,我们的老师并没有视而不理、听而不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迅速地处理突发声响,继续维护课堂秩序,这一点,应该予以肯定。需要指出和商榷的,老师的教育方式有些单一、粗暴。
不难想象,这样的事情,在很多学校都屡见不鲜。有的老师为了杜绝学生使用手机,直接没收学生的手机,有甚者,为了杀一儆百,当众将手机摔坏。
然而,这样的处理方法往往引起学生的反抗和逆反心理,教育的效果也往往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常听说有老师因摔坏学生手机,最后不得不掏钱赔偿;有更为血腥和恐怖的,2013年9月,某名校中学老师没收学生手机,被割喉致死。
如此悲剧,谁都不愿意看到!
可是,课堂上,手机响了,作为老师,如何处理是好?
如果你只是科任老师,建议参照以下流程:立即让学生将手机调到静音或关机——要求学生按学校规定上交手机——课后对学生进行单独教育——将手机交给班主任——由班主任通知学生家长,商量共同教育——如果家长袒护学生的错误行为,建议如实向校领导汇报。
事件中的老师却选择了摔手机,最后被学生在网上曝光,闹得大家都尴尬。
教室里,一阵短暂的手机铃声引发而来的压力和冲突,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在如此小的事情上花费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特别是学生在没有跟班主任和家长做好沟通的前提下,一时冲动地将事件挂在网上曝光,实在欠妥。
作为老师,处理问题,不能一味地批评、责骂,特别是动粗,应该多思考,多想一想自己的问题,是不是课程不够精彩,学生有没有兴趣。当然,限制学生使用手机,也应该进行充分的沟通和教育,取得学生的理解和支持,跟学生约法三章:不得在教室使用手机,不得深更半夜躲在被子里玩游戏。
总的来说,教育是受人尊崇的职业,教师是受人敬重的群体。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待人处事,文明、自控,还有宽容,是“为人师表”的基本素质和最低底线。
人与人相处,这个底线,同样适合我们自己,和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需特别注意的是,在管理和教育他人的错误行为时,尽量做到言行文明,程序得当,懂得情绪自控,千万别用错误的方式来处理他人的错误行为。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