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顿将军》:对强人的渴望
早年就在电视上看过《巴顿将军》,但一直没有喜欢的感觉。因为讨厌人物的气指颐使,蛮横无礼,自高自大,没有人情。影片的基调是歌颂战争的,体现了一个指挥者在战争面前的那种跃跃欲试的心态,使影片的基调绷的很紧
早年就在电视上看过《巴顿将军》,但一直没有喜欢的感觉。因为讨厌人物的气指颐使,蛮横无礼,自高自大,没有人情。影片的基调是歌颂战争的,体现了一个指挥者在战争面前的那种跃跃欲试的心态,使影片的基调绷的很紧,而这种对于战争的渴望,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与中国当时的那种全民的心态颇有相吻合之处,所以此片能得到许多人的喜爱。
在电影中很少有对战争的反思,展示出战争背后的伤感情结。而后来的战争片,显然已经悖离了《巴顿将军》这样的主题,而更乐意揭示出战场上的负面因素,在一种现代人的忧伤的观看的情境下,展现出战争的悲壮与惨烈,这些影片也更容易打动人心。所以,现在一提到最佳战争片,倒不是什么《巴顿将军》,反而是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士兵为中心目标的《拯救大兵瑞恩》。从巴顿到瑞恩,可以看出战争片的主题在悄悄地发生着嬗变,这是美国电影的一个富有意义的转化,也是观众内心情绪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不同的需要。
1、逆境中见真金。
巴顿的形象塑造一直是压抑着的。这是巴顿的一个显著特点。影片需要传达的信息是,巴顿的潜能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他一直受制于自己的上司,僚属及盟友,致使他的很多主张与见解,都无力申张,直接后果就是错误的决策,迟滞的战事,以及后患无穷的世界格局。
在影片中,主要写了四段战事,第一段是巴顿力挽狂澜,横空出事,精彩亮机,一举扭转危机,这是巴顿闪亮登场的小试牛刀,电影采取了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一开始就表现了非洲战场上美军尸横遍野的惨不忍睹的现状,第一个镜头,就是一个孤立地兀立在沙漠上的鹰鹫疲惫的目光,然后镜头摇开去,出现了整个的战场残局。鹰是美国的象征,这个垂头丧气的鹰,倒很巧妙地应证了美军此刻的精气神。巴顿上任后,整肃纪律,鼓励士气,关键一点,就是让士兵不怕死。果然,很快取得了下面的大捷。
第二段是巴顿参加西西里岛战役。这一段中,他的计划被否定,只让他担当侧面的配合进攻的从属地位,巴顿对此大为恼火,开始一意孤行,孤军深入,置蒙哥马利于不顾,抢先攻占目的地。电影把巴顿从这一战事的从属地位,挪移到决定战事胜败的关键人物的地步,给人的感觉是,如果当初采用他的作战计划,那么西西里岛战役一定会速战速决,超前取得胜利,而他违背上级指令的突兀进攻,也加快了战事的进程,虽然他被指责为抢了英国人的头攻。影片中表现巴顿的抗令进攻,实际上是抵抗错误的妥协的进攻方略,巴顿能在上下压制的情况下,取得如此之战果,确实了不得,影片表现巴顿军队的巨大死亡,也因而被一笔带过,忽略不计。但是,巴顿在这一役后的结果却很惨,失去了进军欧洲的机会。
第三段是巴顿欧洲作战段落,包括阿登森林解围。巴顿被排斥在进军欧洲的战事之外,他软磨硬缠,才要到一个第三军军长的职务,带领军队一路杀将过去,按电影的说法,眨眼之间就可以拿下柏林,似乎只要按照巴顿的做法,欧洲战事,早就应该结束了。但是,巴顿被命令停止继续进攻,他的锋芒再次受到压抑打击,后来转而去拯救被困在阿登地区的盟军,取得了辉煌的业绩。电影的潜台词是非常明显的,就是如果重用巴顿的话,那么,像阿登解围那样的成功的战事,一定会重演于进军柏林一役。
影片中的巴顿一直在螺丝壳里做道场,掣肘太多,但他仍然取得赫赫战果,影响着他所涉及的第一个战事。打压巴顿的敌人,倒不是影片中的德军,反而是他的同僚与盟友。影片中的很多对巴顿的个性的赞美,都是通过德军的嘴里说出来的,电影还特意安排了一个德军史泰格上尉,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向观众交待巴顿的个性、历史及他的思想。相比之下,巴顿的同事,几乎对巴顿是一致的负面意见。影片陈述的东西已经非常明白了,巴顿是敌人最为欣赏的一个对手,但是,却得不到同一个战壕战友的喜欢。战争的目的就是消灭敌人,而被敌人称赞的人,却不受到重视,可见,责任不是因为巴顿,其咎在那些使用巴顿的人身上。
电影通过此,变相地说明了巴顿的“运去英雄不自由”的真正原因是美军内部的缘故。一个强人的军事家,在美军的体制下,一直受到压抑与打击,无法伸展自己的才华,这是导致战争无法速战速决的主要原因。
这种感受,对应于七十年代的美国社会面临的整体形势,的确体现出了一种心理暗示与期望。当时美军在世界各地陷入战争的困境,难以自拔,民众的心理是渴望一个刚愎自用的军事强人,而这种强人在巴顿身上完美地体现着,但是,电影又用活生生的事实告诉观众,这种强人是不容于美军的体制的,所以巴顿虽然越战越勇,但是,路却越走越窄。电影表达了一种期待,并且在使用巴顿的真实素材的时候,迎合了这种期待,试图证明着,那些曾经所向无敌而又拯危救难本领的军事强人的确是存在的,只是因为没有供其生存的土壤而湮灭了。
影片中巴顿口无遮拦、屡屡引起轩然大波的原因,很多都在于他对苏俄的指责。一处在英国一个妇女的集会上,他大讲英美将共同统治世界,矢口不提俄国。另一处在与朱可夫庆祝联欢时,也是出言不逊,骂朱可夫为狗,后来又称要与俄国人开战。这成为巴顿生涯走下坡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在影片拍摄之际,巴顿当时对俄国人的不友好情结,却不幸而言中地反映了当时民众的一种心态。当时美军在世界各地处处受到牵制,正是缘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军事触角遍布全球、登峰造极所导致的一种尴尬后果。巴顿在二战期间及结束后,就敏锐地感受到苏联的威胁,超前地提出削弱苏联的军事力量,倒颇符合当时美国的军事利益。但是,巴顿这一站在美国立场上正确的观点,却再度遭受打击,观众从设身处地的时事来讲,很容易体味到巴顿内心中的那种“寄寓寒星荃不察”的悲凉,为人物涌上同情之心。
上世纪七十年代此部电影在国内放映时,引起共鸣的地方,也可能正在这里。当时中美关系有了较大的改善,其根本原因,是苏联的因素在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中国观众在感受巴顿的那种愤恨苏联的情结时,也很容易获得内心无由的认同。就像《第一滴血》在国内公映时,也是因为当时中越交恶,只要是打越南的人,都可以视同中国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