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菊如,中国革命金融事业奠基人

曹菊如,中国革命金融事业奠基人

许亲散文2025-04-01 03:41:46
追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金融史,有一个人不容忘却,他就是中国人民银行第二任行长、党和人民的金融实业家——曹菊如。曹菊如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店员之家,幼年只读过几年私塾和小学。他曾受辛亥革命反帝反清思想影响,树
追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金融史,有一个人不容忘却,他就是中国人民银行第二任行长、党和人民的金融实业家——曹菊如。
曹菊如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店员之家,幼年只读过几年私塾和小学。他曾受辛亥革命反帝反清思想影响,树志“富国强兵”,直到五四运动时期,落魄的曹菊如偶然得识邓子恢等人,在《新青年》、《新潮》等进步刊物的影响下,积极加入抨击资本主义的斗争,却因撰文揭露资本家敛财内幕而惨遭沉痛报复,被迫出走南洋。期间,他在印尼等地参加了反帝大同盟和华侨爱国组织救国会,弱冠之年,浮沉海外,少年的曹菊如便怀一腔爱国热忱。苏门答腊岛的羁旅转辗,加上革命的召唤,唤起了曹菊如的思乡之情。1930年8月,曹菊如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回到阔别的故乡——龙岩。然而这一来,等待他的却是一场为革命当家理财的大战场,也就是从这里开始,曹菊如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开始勾画他一生恢弘的金融事业大画卷。

1、首战肩沉:情系闽西工农银行
投身革命心切的曹菊如还乡只三天,便按捺不住为祖国为家乡效力的热情,他匆忙进城找到故友——闽西革命根据地领导人邓子恢,要求参加革命工作,并担任闽西总工会秘书。
1930年的闽西革命根据地,农产品跌价,工业品涨价,市场商品销售受到严重困扰,如何调节金融,保存现金,发展社会经济是亟待解决的难题。9月,闽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龙岩召开,闽西苏维埃政府决定成立闽西工农银行。会议宣布了银行委员会名单,曹菊如是其中之一。于是,曹菊如肩负着根据地人民的重托,和阮山、赖祖烈等各位委员一道,立即着手筹建闽西工农银行的工作。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纪念日),闽西工农银行正式营业,顿时招徕兴高彩烈的群众,曹菊如和大家忙得不可开交,收兑首饰银器,兑换现金,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闽西工农银行诞生了,然而处境却是:外患内忧。当时的闽西根据地,正处在敌人疯狂的“围剿”之下,条件异常艰苦。在闽西特委、闽西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曹菊如和同志们一起正确执行了党的金融政策,较好地完成了政府既定任务。闽西工农银行对繁荣苏区经济,支持军备民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另一方面,曹菊如一干人却共同面临着如何搞好银行工作的乏技之忧,缺乏操作经验、稀缺学习资料,所以的一切需要从一张白纸开始书写。起先,他们采取中式账簿和旧的记账方法,后来部队从豪绅家得到一本银行簿记讲义,曹菊如就把一张复杂的记账表画下来,进行研究。直到毛泽民托人从广东买来一本《银行簿记实践》,他们才初步懂得了现代银行的一些制度和记账方法。迎难而上愈挫愈勇,在曹菊如等同志的共同研究攻关之下,终于建立了一套银行会计、营业、出纳等方面的制度,为以后建立国家银行业务做了准备工作。
迫于国民党对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围剿”,闽西工农银行几经迁址。1930年底退出龙岩,随闽西苏维埃政府在永定虎岗、上杭白砂、长汀涂坊等转辗。1931年8月,红军攻克汀州后,闽西工农银行派曹菊如、曹根全等人带两担银元入城,作为发行兑换并代财政收款。一个月后,局势稳定,全体人员才进城营业。在曹菊如等同志的努力下,闽西工农银行的基金一年中呈现巨幅增长,繁荣了苏区经济,为战时作出了卓越贡献。
纸币的发行工作方面,一开始群众对工农银行发行的纸币顾虑颇深,持纸币兑换银元的很多。曹菊如斩钉截铁:要提高纸币信用,首先要保证信用。因此银行坚持“来者不拒,随来随换”,而且兑换比价稳定不变,从而安定了民心,使持纸币来兑银元者日渐减少。有的人因银元携带不方便,愿收纸币不收银元。搞民间贸易的人,甚至用银元来银行兑换纸币。闽西工农银行纸币信用如此之高,币值如此稳定,创造了发行纸币的“奇迹”,曹菊如功不可没。

2、风雨如晦:参创苏维埃国家银行
1931年第三次反“围剿”胜利之后,中央苏区于当年11月在瑞金召开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临时中央政府决定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1932年1月,曹菊如调赴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任业务处长。在行长毛泽民同志的领导下,曹菊如沿用闽西工农银行时的制度和经验,乘热打铁,银行运营蒸蒸日上,到同年冬,已达到相当的规模。当时银行的服务对象只要是以党、政、军机关和国营企业为主,因此,曹菊如的肩头担着振兴中央苏区经济发展、开展对白贸易、冲破敌人经济封锁的重任。他协助临时中央政府财政部长邓子恢和国家银行行长毛泽民为建立国家总金库,整顿税收,统一财政,制订财政会计制度、预算制度、决算制度、审计制度,普设分支机构和培训财政、银行干部,呕心沥血,做了大量的工作。极端条件下,曹菊如顶住苏区部分人不应向地主、富农筹款的指责,维系了银行的健康运营,并初步草拟了金库条例,建立了一套金库制度。在风雨如晦、白云苍狗的动荡中,曹菊如矢志不渝为革命和人民竭尽所能,中式账簿、旧式记账法,却书写了共和国金融史上最艰难而凝重的一笔,他是当之无愧的革命金融事业奠基人之一。
1934年10月,长征途中的国家银行组成一个大队,袁福清为队长,毛泽民为政委,曹菊如任党支部书记。大队有100多名运输员,其中有几十担银行自造的白洋,几十担票子和一批印票子的机器、材料等。就这样,曹菊如一行徒步开始了漫长的跋涉,从闽西、赣南出发,经广东、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甘肃等省,历尽千辛万苦,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根据地。过草地前,国家银行大队的同志已分散到其他部队去了。最后剩了两担装有黄金等贵重物品的担子,是由曹菊如和两位运输员护送过草地到毛儿盖的。途中粮食极缺,他们吃了3天生麦,风餐露宿,终于保护了红军的贵重物品。银行干部参加长征14人,路上死亡6人,到陕北时,只剩毛泽民、曹菊如、钱希钧、曹根全、任元志、黄亚光、郭金水和迟一年才到陕北的莫钧涛。

3、因时制宜:谱写革命金融鸿篇
1936年7月初,国家银行随中央转移至保安(今志丹),改名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银行用的是国民党军队曾经养过马的铺面房,曹菊如亲自带领同志们动手打扫,置办得整齐妥当。没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