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美女

真正的美女

二红饭散文2025-12-10 22:04:30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的张清平的传记文学《林徽因》,是一部值得读的书。美妙的文字,生动别致地完成了对林徽因、梁思成的生命历程与思想演进以及学术情怀的描述和诠释。这部书让一个旷世美丽、才华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的张清平的传记文学《林徽因》,是一部值得读的书。
美妙的文字,生动别致地完成了对林徽因、梁思成的生命历程与思想演进以及学术情怀的描述和诠释。
这部书让一个旷世美丽、才华绝代的女人,走出历史的淹没和历史的扭曲,生动而优雅地向我们走来。
正如著名作家张洁在序言中所说:“如果说以前读到有关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文章,让人从学理上了解了这一群体的历史风貌,那么《林徽因》一书则是用文学的传记手法生动绘出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精神和生活姿态。一支深情而负责任的笔引着读者回归往昔,沉浸于林徽因们的世界,这是一个异常美好的世界,这是一个令人神往的世界,尽管它已凝然定格于历史。”
林徽因的精神气质是属五四后生长起来的那一代知识分子群体的。作者一刀一笔地镌镂着置身于梁启超、梁思成、林长民、徐志摩、沈从文、金岳霖、胡适、萧乾、朱光潜、梁宗岱、冯至、朱自清、冰心、吴良镛等一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中间的林徽因的精神世界。以工笔传达出这样的群体给予林徽因的影响和润泽。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不感动于他们用生命书写自己的人生砺炼和学术追求,那是多么的执着而坚韧,那是多么值得我们今天的读书人永久地瞻仰的一座雕塑,那是多么值得我们今天的读书人永久地仰望的一道风景啊!其间,最牵动我视线的是他们的心灵的自由,和他们之间的友谊的真诚,彼此间的敬重和懂得。如果说在他们的北京的沙龙里的交流品茗,我感受到的是欢愉,那么,在抗日战争期间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他们的奋斗、求索、关怀,真正的让我无限感叹,真正的荡气回肠!他们彼此间罕见的肝胆相照的美好,无疑是这一群中国知识分子弹奏的一曲千古绝唱!可以说,如果不是有他们这样的遗留,那么,20世纪的中国文化,断然要留下一些学术巨制和纯粹学术人格的空白。
我完全同意作者的评价,林徽因对于爱情婚姻的理性选择,使她的人生沉静而完美。
对于徐志摩的爱情,林徽因郑重地珍藏,真诚地报以永远的深情的凝望,始终与徐志摩保持着朋友间的真诚而纯洁的情谊。她对徐志摩感情的理解和尊重,使她永远拥有徐志摩的敬重和挚爱。
她与哲学家金岳霖之间的情谊同样地幽美千古!很值得我们景仰和思量。金岳霖一生未娶。金岳霖爱林徽因,因而爱林徽因的家庭,爱林徽因所爱的人,一生如兄妹,一生如家人。金岳霖曾对朋友说:“离开了梁家,我就像没了魂一样。”对于外界关于他与林徽因的种种说法,他始终保持一种高贵的沉默。他在心里自有珍藏。
林徽因写诗,写散文,写小说,写剧本,她追求的是性灵的释放和情趣的抒发。她留下的文艺作品不多(保存下来的诗有63首),“不算浓重却独具美质”(张清平语),但是,她仍然是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不能忽视的一位。书中引的那些诗歌,我不能说特别喜欢。倒是她的那些致友人的书信和阐议古建筑的篇章,实在是很美的美文,让我领略了她灵动的才气与丰富的学养。她以散文的笔调写建筑学的论文,赋坚硬的建筑以柔情,给无血肉的物体以色彩,展示了她的才情,流露了她的性情,获得了许多人的激赏。
林徽因又是一个毫无心机的人。她不善于应对曲折复杂的人事关系,遇事急躁,缺少方法,但待人诚恳。
那些关于林徽因在南溪李庄5年艰难生活的文字,催人落泪,凄美异常。张清平写道:“在这些贫病交加、凄清痛苦的晦暗日子里,他们所钟爱的古建筑艺术、他们耗尽半生心血所从事的关于建筑史的学术研究成了照亮他们生活的星辰,这是他们为饱受蹂躏的中国能倾尽全力的事业,是他们寄托自己苦难灵魂的唯一支撑。”细细地想一下,这是多么高贵的人生追求与学术追求!
在李庄,乡下昏暗的菜油灯下,林徽因协助梁思成完成了凝聚着他们12年考察研究心血的重要著作——《中国建筑史》。梁思成说:“优秀的建筑师,就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总之,要以广博的知识为铺垫,是一个具有较全面修养的综合艺术家。”张清平在书中也写道:“这些文字集科学家的理性、史学家的清明、艺术家的激情于一体,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他们提出对待古代建筑要“特别小心温柔”,这是多么倾心而深切的人文关怀!
非常难得的是,林徽因夫妇与美国汉学家费正清费慰梅夫妇之间的跨越国界的人性关怀与学术情怀。
林徽因写给费正清费慰梅夫妇的信,无疑就是一篇篇的美文,我相信这些美文的生命是没有寿限的。
50年代以后,一代建筑学宗师梁思成的学术思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及后来若干年间梁思成先生的尴尬而痛楚的遭际,留给今天后人的,除了无奈,还有什么?只有无奈,还是无奈。好在林徽因辞世于1955年的春天,这“是命运女神对她的眷顾和厚爱”,“以她细腻敏感的心灵,怎样承受1957年的狂暴风雨?以她高傲纯正的天性,怎能面对1966年的浊浪排空?”(张清平语)这是多么痛楚难言的祭奠!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幸福,不仅在于他们的相互拥有,还在于他们拥有让人敬仰的父亲。
1920年林长民长达一年半的欧洲之行是带着16岁的林徽因的。这对于林徽因一生的影响无疑是非常巨大,从当年他给女儿的信谈到的之所以要携女同行的理由,我们不难窥测到林长民的远见卓识。父亲说:要她多观览各国事物增长见识,要她在身边领悟他的胸次怀抱,要她离开家庭生活的烦琐,获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父亲无疑应当是影响林徽因一生习性、品格、学养、事业选择等等的非常重要的一位。
作为清末民初思想文化界、学术界的领袖,梁启超对于他的孩子们的生动影响,就更是一种跨越世纪的典范。他对孩子的爱,既具传统特色,又有现代意识。他无微不至地关爱着孩子的生活,他循循善诱地引导着孩子的精神,他平等民主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对生活与事业的选择,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他以特有的思想与情感力量潜移默化地引领着下一代的人生道路。他对于孩子的婚姻是这样操心的:留心观察,看好一个人,然后介绍给孩子,最后由孩子自己决定。他写给孩子们的那些信,让我感动于一代伟人襟怀的博大细腻而又温情脉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