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年初七送火神
在我的家乡汉高祖刘邦故里沛县西北乡下,每年正月初七是送火神的日子,这是个历来相传的年俗。据说,送了火神,接下来的一年里家中就不会发生火灾。大年初七下午,男孩子们自个儿或在大人的帮助下,找根木棍,上面绑
在我的家乡汉高祖刘邦故里沛县西北乡下,每年正月初七是送火神的日子,这是个历来相传的年俗。据说,送了火神,接下来的一年里家中就不会发生火灾。大年初七下午,男孩子们自个儿或在大人的帮助下,找根木棍,上面绑上秫秸、稻草或豆秸,做成一个草把,这就成为了“火神”。大多数的孩子还会在火把里插上几个过年时没舍得放的鞭炮,为送火神渲染一些气氛。
下午三四点钟,各家的男孩子不约而同地在村口的老井处集结完毕。等哪个挑头的孩子一声令下,早已迫不及待的孩子们纷纷点燃了手中的火把,兴奋地或平端着或高举着沿着村里通向西南的那条土路跑去,成群结队地冲出村子,边跑边喊着那句经年不变的谶语:“火神把子上西南,单烧梅村的火轮船。”孩子们的叫喊声和火把中噼啪作响的鞭炮声交织到一起,与串串恣意燃烧着的火龙共同勾勒出了一种火热喧闹的氛围,让辛劳一年的农人尽情感悟着渐行渐远的氤郁的乡村年味。
孩子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冲过村南小河上那座破旧不堪的双拱砖桥,一直继续向前,直至手中的草把燃烧殆尽,跑得最快的孩子差不多已远离村子一里路。这个距离往往就是送火神的终点站,跑慢些的孩子手中的火神在路上就已烧完了。一路上散落下不少烧残的秫秸、灰烬,最后,在一片欢呼声中,孩子们手中烧得黑黑的半截木棍有的被随手丢在了路上,有的则被使劲地抛到了田野里、小河里,是没人带回家的,不然这送火神就会徒劳无功了。至此送火神活动就算结束了。
孩子们口里喊到的梅村是在我们村西南两三里的一个村子,和我们村不属于一个大队,两村之间来往很少。与我们村最近的是西边苏庄,中间仅仅一路之隔,两村中不少人家房份很近,来往也较多,初一早晨还会串庄磕头拜年哪。孩子们要把火神送到梅村,而不说送到苏庄,是很明智、很有分寸的。一则不少人苏庄有自己的近门,谁也不会希望自己同一家族的人家失火吧;再者两村相邻,谁不怕“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呀?还是把火神送远些好;况且送火神的队伍中也不乏苏庄的孩子,要是喊着烧他们的庄子,那两村的孩子还不得打起架来呀。故此,两村的孩子向来相安无事。
倒是散落在路上的燃烧着秫秸,有时不巧慢慢地引燃了谁家在路边堆放了很久的一堆麦穰,灰白的烟气顿时在空中弥漫开来,红红的火苗也冒出老高,站在村口张望的大人发现这一信息,有时会赶过去两三个人扑救,大多的却是跟着孩子们一起嘻嘻哈哈地看热闹,反正麦穰的主人也不会在乎,更不会怪罪的。这小小的插曲无疑为送火神的孩子增加了不少乐趣,更成为小伙伴们以后几天津津乐道的谈资,也拉长了孩子们的童年记忆。
送火神的终点没到梅村,碰不到梅村的孩子,也就没有发生龃龉的机会。只是不知他们知道这口号后会有何感想?或许梅村根本就没有过火轮船;就算真的失火,在水里的小火轮还能烧到哪里去?看来这流传已久的口号分寸把握得不可说不到位呀,只是恐怕谁也搞不清楚为何要单烧人家的火轮船呢?
真想温习一下童年那热闹的场面,只是每年回家过年,不到送火神的日子就早早返回城里了。前几天在老家时,我着意询问侄子这事儿,他说:“这几年(村子孩子)没谁送火神把子了。”我听了不觉有些怅然。看来送火神这一年俗在村里也许要流逝了。我想,那场景氛围只能在我窖藏的记忆里找寻了,而且会被发酵浸渍的愈来愈浓郁醇厚……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深深的爱,静静的想
下一篇:擦不去向未来许下的诺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