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是天才的季羡林
一个人,他出生贫寒农家,但他精通12国语言,是中国唯一一位可以释读吐火罗语的学者,八九十岁还著书立说,拥有“东方学家”、“印度学家”、“历史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作家”、“国学大师”、“学
一个人,他出生贫寒农家,但他精通12国语言,是中国唯一一位可以释读吐火罗语的学者,八九十岁还著书立说,拥有“东方学家”、“印度学家”、“历史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作家”、“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等等称号……你一定会感叹说,真是个天才啊!
是啊,这么多称号里,一个人终其一生能够拥有一个,就已经算功德圆满了,可是他却拥有那么多。
他就是,季羡林。
可是当我们都称其为天才时,他却深不以不然,他在晚年时淡淡地说,我非常平凡,没什么了不起。如果我有一点优点的话,我只讲勤奋。一个人干什么事都要有一点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没有这个劲,我看是一事无成。
他是这么说的,他的一生也是这么做的。
年轻时的勤奋与不倦自不必说,否则也不可能有后来的博学与成就。
最为可贵的,即使到了皓首之年,仍然“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文革时期,季羡林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而受辱,自杀未遂。后来,他被“发配”在女生宿舍楼看大门,谁会想到,就在那样的特殊时期,他完成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翻译工作。翻译工作都是他在“地下”进行的,因为怕被发现,偷偷把史诗原文抄在小纸条上,趁没人时拿出小纸条,躲在角落逐字逐句翻译,就这样,文革结束,一本《罗摩衍那》基本全部译完。
八十多岁了,他仍是每天早晨四点钟起床,并风趣地说,别人都是闻鸡起舞,我是鸡闻我起舞。学术上,他没有一点停步,完成了重要的著作:《糖史》及《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
九十多岁了,该一杯清茶地悠游度日了吧,不,他仍旧焚膏继晷,整理并出版了《病榻杂记》。
除了孜孜不悔地埋头治学,他把许多东西看得很淡。他喜欢并鼓励好学的年轻人,曾寄钱给一位好学的年轻人,并说,这些钱助你读书,都是我爬格子所得,都是干净的。
他用朱熹的诗勉励年轻人: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
季羡林曾经说,自从自杀未遂,他感觉这以后的生命都是捡来的,所以他变得豁达超逸,为了拥抱生活,他简化生活。就像美国著名导演伍迪?艾伦说的,放弃所有让你想活到一百岁的东西,你就可以活到一百岁。
简化生活之后,他就全身心、锲而不舍地投入学术之中。正因如此,他成了“天才”。
无怪乎“2006感动中国”对季羡林这样评价说:“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果真,不错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