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寺院和教堂

走进寺院和教堂

左顾右眄散文2025-07-09 14:45:00
在人们世俗生活之外的生活境地,那是寺院和教堂那些地方。寺院的僧侣和教堂的神甫都是脱离世俗的人。虽然这是两种境地,两种境地的人的生活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但是,两种境地又是紧密相连的。尽管象寺院大多远在山林
在人们世俗生活之外的生活境地,那是寺院和教堂那些地方。寺院的僧侣和教堂的神甫都是脱离世俗的人。虽然这是两种境地,两种境地的人的生活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但是,两种境地又是紧密相连的。尽管象寺院大多远在山林之中,意在远离世俗,然而,如果没有世俗也就没有世俗之外。况且,也有人认为佛教其实并非是出世而是入世的。
虽然我没有研究过佛教,但看了一点佛教的东西,觉得它既是讲人生的问题,关注的是人生,那么,它至少是离不开世俗的。而现在的寺院就是在世俗之中。从它与世俗的接触看,这个环境已经不在清净无为,许多的名寺都要接纳无数的天南海北的游人,它已为世俗生活所包围。当然,无数的寺院也都因为游客之众而得到丰厚的经济收入使寺院得到很好的修建,这比过去仅仅靠化缘和寺里的点点香火钱要发展的快,比如手机电视汽车也使僧侣的生活现代化了。这种盛况恐怕是历史上不曾有的,即使是梁武帝入寺为僧支持寺院发展的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时代,恐怕也赶不上现在寺院的热闹景象。寺院似乎完全融入了世俗生活,不知现在的僧侣是如何在熙熙攘攘的寺院里诵经的。不过有一次去大雁塔,在一个禅堂里看到一个静静入定的僧人,犹如塑像一般端坐。我和友人不赶惊扰,悄然地离开。这也许是俗人难以理解的境界吧。
寺院大多建在幽静的山林之中,其本意完全是为了使僧侣得到一个情静的环境,远离尘世的干扰,能够精心修行。通过生活方式的与世隔离,来客观地观察人生和反思人生,从而再为俗人讲出人生的真谛。可是,现在的寺院恐怕无法严守过去的清净了。此时,不知道寺院修行的僧侣有那些感受。是喜呢?是忧呢?你要清净,谁让你的寺院是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样美好的环境中呢?你来修行,我来玩,不亦乐乎?
到寺院去,其实大多数的人并不是参禅拜拂的,当然我们也并不佛认芸芸游客中没有敬佛的心,主要还是游山玩水吧。几如是虔诚地跪在佛祖面前叩头烧香,也未必就是宗教的信仰吧,而是为了自己的某种一己愿望祈祷保佑的啊。
在寺院中静静的想,这里实在是个美好的地方。可是,寺院的烦恼并不是由于佛教啊,僧侣并不给人们讲经,来访的人众也不是为了听经。喧嚣的背后是宗教的寂寞啊。
虽然佛教从印度到中国历经了一千多年的传播和演变,已经成了本土化的宗教,然而这种宗教信仰对民众的影响并不是深入的有些地方反倒由于对佛教的误解和误导增加了迷信的色彩,从而抹杀了佛教的真正含义,寺院的地方真的有些浮华了。
在世俗的另一个众生信仰的地方教堂,是一种另外的情形。
对于教堂我其实知道的很少,虽然宗教局的朋友送过我一本圣经,但我并没有去读,教堂的什么情形也不了然,但所接触的乡邻亲友中有一些是信仰基督教的,我隐隐觉得基督教是在传播在人心,而佛教是一种表面的文章。
基督教来中国的很晚,作为一种宗教文化的传播,它与外国的侵略中国有着很大的关系。虽然把宗教的传播当作侵略并不一定正确,但在反对民族的入侵中也抵制着这种文化的进入。从文化心理上讲,佛教和道教是国教,基督教是另类,它很难本土化。两者有很大的差别性,比如说佛教禁欲,而基督教言男女。可是,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基督教却渐渐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随处都会看到有关主爱的门联,它真正是乡土化了。
不知道外国的教堂是不是也有建在山间林中的,但在中国显然没有,从一些关于外国生活的描述中也觉得教堂与人们的生活去处不远。外国信仰基督教的似乎很多,那些译来文章可以看到信仰与他们生活的密切。这与中国人对于宗教信仰是很不同的。中国信仰宗教没有仪式,没有仪式也就不郑重,当然也不很当真,今天去寺里拜佛,明日就可能去道观烧香了。我以为,中国人的观念中其实没有什么宗教,中国人也不大喜欢谈论自己的信仰问题,爱信不信,与己无关。既然没有共同的感兴趣的信仰,那么就有不同的为人准则了;没有共同的为人准则,那么相互的信任就很难确立了。所以,去寺院烧香拜佛的人,样子都是虔诚的,心思却各有各的心思。我于是写了这样一句诗:同入寺门同磕头,各有心思各抽签。中国人把自己的心理埋藏的很深,有话也只能讲给知己。
还要去说教堂的话。我所知道的教堂大多是在人们居住很方便的地方,无论城市乡村,它很方便人们去做礼拜。在福地街,有一个小教堂,是恢复没几年的教堂,临街。有一次我路过那里,就走了进去,很静,没有寺院的繁闹,也没有香火。可能在这样的幽静环境中会让你好好的去想想心中的信仰该如何树立吧,只有礼拜日才会集中诵经吧。虽然教堂与人们生活这么近,它在平时却显得那么落寞,然而落寞的钟声要比寺院的钟声震撼人们的心灵。有一天,在一个教堂的门口我看到很多的人他们是刚刚做完礼拜。虽然我没有亲睹礼拜的情形,但从影视中看到那些信徒是多么虔诚,不知礼拜时和拜佛时的心理有和不同。但据说,基督教徒的信仰是贯穿整个生活和一生的,他们有着亲密的联系,相互间多有来往和帮助充满了同一信仰人的互相关爱,比佛教的东西人性化和世俗化。
由此看来,寺院多为游客的去处,而教堂却是信徒的场所;寺院在山林,教堂在街市;佛教关注世外,基督看重世俗。佛教恐怕真要远在山林,而基督却正悄然走近世俗。
寺院和教堂肯定是两种境界。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