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峰粑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话说得好。我是屏峰人,屏峰的水土养育了我。屏峰之名雅,“屏”者,屏风也。摆在客厅中,起挡风的作用。过去的大户人家有,如今的酒楼饭馆还保留着,实际上也有装饰的作用。如屏风一般的山峰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话说得好。我是屏峰人,屏峰的水土养育了我。屏峰之名雅,“屏”者,屏风也。摆在客厅中,起挡风的作用。过去的大户人家有,如今的酒楼饭馆还保留着,实际上也有装饰的作用。如屏风一般的山峰是鄱阳湖这位美女的秀发,更是她的绣衣,把鄱阳湖装扮得更加美丽。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有着山的厚道、山的朴实;更有着水的温柔、水的秀美。有人说是这里的水土好,似乎不无道理。屏峰人性格梗直,热情好客,乐于助人;非但如此,就是其饮食,也是那样实在,从其粑俗可见一斑。这里的农户一年四季与粑联系很紧。先是在过年前家家户户要请人做帮手做一天一夜的印粑。从前没有榨粉机,要人工推磨,这是最费工又吃力的预备工序。磨好了粉,巧妇才能做有粉之粑。配料上也有讲究,籼米里放一定比例的穤米,粑吃起来显得柔软,口感好。“搜粉”也是道需力气且有技术含量的工序,记得小时候,家里做年粑,请的是母亲娘家我的一位远方名叫炳香的家婆主持,搜粉就由她来完成。别看她个子小,做粑可是师傅,村里大部分人家都会请她。几十斤粉用水调匀后在她手里服服帖帖;甚至可以把巨大的粉团举到胸前往案板上甩,弄得哗哗作响。粉要搜熟,干湿适宜才行。
等到把巨大的粉团分而散之,成为很多类似滚筒的小粉团时,可以做粑了。人们从“滚筒”上掐下一定量的粉团,放在双手合掌之中,先揉成一个圆球;再用力一按,变成扁圆;然后放进粑印里,又用手掌按结实;最后倒转粑印,往案板上轻轻一扣,一块印有“寿”或“福”图案的印粑就“诞生”了。
年粑称之为印粑,就是因为经过了“印”的加工程序。这种“印”不光家乡有,整个赣北都湖彭三县(甚至更多的地方)都有。一块长方形的木板,前端较宽,中间镂空为圆形,刻上了花纹图案。一方面使得年粑厚薄均匀,更主要的是具有喜庆吉祥色彩。有时候粑做得多,人手不够,时间也不允许,往往会免掉这道工序,就用手掌揉匀,也称为印粑。
印粑因为数量多,一般人家都要吃到来年夏天。早餐的稀饭和晚餐的水豆粑里放进印粑一煮,即可口又经饿,是那个艰苦年代最实惠的食品。于是,保存非常讲究,不然就会发霉变质。印粑必须放在水里浸泡着才可留得久,对水的要求很严格。浸粑的水需腊水,所谓“腊水”,就是农历进入“九天”的水。“九天”分为九个阶段,一个阶段九天,九九八十一天。这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其中“三九”尤甚。这个期间的水由于温度低、细菌少,用来浸粑,非常合适。于是,农户做印粑的时间,都赶在年前,早了不行。
除了做印粑,家乡每逢节日也做粑。春节是糍粑,用纯糯米做成,做法和印粑相同,只是因为粘性太大,不适合用粑印,才少了这道工序。糍粑是正月来客人早餐不可少的,先放在锅里用素油煎好,吃时,再在餐桌上放一小碗白砂糖,一边蘸糖一边食用,类似于外地的年糕。正月十五年宵节做的粑很特别,是模仿家畜家禽的样子做的;比如鸡公、鸭、猪头等,因模仿鸡的最多,所以称之为鸡公粑。记得小时候奶奶会做,我特别喜欢拿在手上玩,舍不得吃。各种动物惟妙惟肖,尤以鸡公形象逼真,不光有眼珠,还剪了翅膀,染了彩色。眼珠是野生藤蔓结的果实,圆圆的,黑黑的,同鸡眼珠很相似,因此就叫“鸡眼睛籽”。据我所知,现在的年轻人一般没见过这种粑,主要原因是不会做,这个民俗有面临失传的危险。为什么做鸡公粑,大概是为了祭奠天地鬼神,以求一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吧。
五月端午节除了包棕子还要做小麦粑。这个季节小麦成熟了,虽然小麦不是主要农作物,但因以前没有面粉买,农户都会种一点,主要用于自家做粑和擀面用。用磨碾的小麦粉,有麸夹杂在里面,有点粗糙,也不白,黑黑的。但长年吃腻了米粉粑,再尝点小麦粑,倒是别有一种滋味。小麦粑的做法类似馒头,要“发粑娘”(促使麦粉膨胀的发酵物),但形象和做法都有异。先将小麦粉调成均匀的粘糊状,再用小勺舀起,放在粑叶上,自然就成了扁圆的一块。“粑叶”是一种藤蔓的大叶子,青色,厚厚的,有韧性,事先摆放在“粑扎”(蒸粑的网状圆形竹排)上。蒸好的小麦粑呈半圆形,中间有很多因发酵形成的小孔,吃起来很柔软,还有一种粑叶的青香味。这种粑现在也逐渐被馒头取代,我大概有二十年没尝过。
八月中秋节主要是做发粑和炒米粑。这两种粑虽非家乡独有,但形状与其他地方大不相同。发粑的做法同小麦粑相仿,也是将米粉调成粘糊状,再用勺子舀到饭布巾上;只是不用粑叶,也要“发粑娘”。蒸出来的发粑与小麦粑相同,唯一的差别是颜色,一棕一白,对比鲜明。其他地方的发粑称发糕,被切成方形,吃起来没有发粑口感嫩。至于炒米粑,先要把米炒熟,再将熟米放到磨里磨,粉比较粗糙。粑呈圆球形,取一家团圆之意。中间有馅,称“粑心”。粑心一般由蔬菜充当,青菜、萝卜都预先烹调好,再在做粑的过程中夹入粉团内,有时也用酸菜之类的腌菜做馅。这种粑是家乡的特色食品,经常遭下乡人(家乡称过了造湖坝和大桥的其他乡镇人)嘲笑。说是粉多馅少,太硬了,抛出去可以砸死狗。
其实这是一种误会,抑或是偏见。以前,生活条件不好,炒米粑难免馅少,一只粑咬两三口都不见馅;现在不一样了,不光馅多油水足,就是米粉也更柔软爽口。比起下乡人扁平、粉少、皮薄的炒米粑来,不易破裂,也更实在,口感更好。于是,家乡的人们亦嘲笑下乡人小气,舍不得,爱做假。是啊,一个民俗就可以看出民风,看出人性。家乡人有着山的稳健、敦厚和朴实,不爱耍滑头,省己待客,豪放爽快,从这富实的炒米粑上得到体现。
发粑和炒米粑是家乡最常见的食物,因其“发”音谐“发家”、“发达”等词,又因其圆球形象征“团圆”、“圆满”,不光中秋节做,平时小孩生日、老人做寿、做屋上梁、娶妻嫁女和其它节日都会做,粑上还会“点红”(用红染料在粑上点一个红圆点),象征喜庆。说到喜庆,好有两种粑要提。一是“抛梁粑”,即做屋上梁时由砖木匠一边“掌彩”(口里喊着吉庆话)一边往下抛,村民在地上抢,以求闹热。抛梁粑是印粑的一种,但印模很小,大概只有印粑的三分之一。一块粑印上雕有三四个印模,呈圆锥形,也有“福”、“禄”、“寿”的花纹。如今都是楼房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一朵清莲
下一篇:流水的文字,零碎的生活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