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前童

本色前童

筳篅散文2025-05-05 20:06:42
去前童已有数月,却一直没写下只言片语,原因是那次去的人很多,我也光顾着拍照,因此没有仔细体味前童古镇的韵味。这几天无意中回忆起前童的片段,脑海中突然浮现出“本色”两字,因此才有了以下文字的诞生。很早以
去前童已有数月,却一直没写下只言片语,原因是那次去的人很多,我也光顾着拍照,因此没有仔细体味前童古镇的韵味。这几天无意中回忆起前童的片段,脑海中突然浮现出“本色”两字,因此才有了以下文字的诞生。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前童的大名,据说那里的元宵节很是热闹,至今还保留着闹元宵,逛灯会的习俗。前童位于宁海,距县城14公里,是宁海的后花园。前童的明清古建筑群保存完整,宁海第一大溪白溪水自西向东穿境而过,并且缘渠入村,挨户环流,家家连流水小桥,户户通卵石曲径。据说是明人童濠,率领族众在原扬柳洪溪筑砩坝,引白溪水通过村内,沿途分入沟渠,灌溉稼禾,因此才有了现在小巷流水的独特风景。
我们去的时候正值油菜花开的季节,我们早上在前童附近的梯田上拍层峦叠嶂的油菜花,中饭就在当地的前童酒家饕餮。前童三宝果真是名不虚传:豆浆,醇香浓厚,让我们弃酒而宠,每人都喝了几碗;豆腐,鲜、嫩、白、爽、香、滑,以它为原料的各种豆制品无论红烧、清炖还是油煎、凉拌均有与众不同的风味;香干,用本地"六月豆"为原料,以传统工艺打浆压包精制而成,韧而不硬,香且微甜。中午将三宝等美食囫囵装在肚里,既填饱了肚腩,又满足了味欲。
朋友老家就在前童,餐后我们在他的引领下串街走巷。那天可能是阴历的某个节日,因此很多户人家在门口支起桌子,放上丰盛的饭菜,点起腊烛和香,我们猜是祭祖或请神,所以不敢打搅,悄悄地避行开来。前童并不大,人口也不多,居民大多是老人和小孩。小巷深深,溪石铺就而成的小路狭窄悠长,两旁古宅深深,可惜的是很多古宅都是大门紧闭,无法窥探内里的深隐。曲折蜿蜒的溪水夹于小巷和古宅之间,潺潺流淌,溪水还算清澈,很多人家都在溪水中洗刷,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引起了我们的好奇,他低着头卷着袖子在青石板上刷搓洗拧,微黑而瘦削的脸上有着同龄人中少见的沉稳和坚毅,这样的场景在城市中是杳不可寻的。我们好奇地询问他的情况,男孩腼腆地应答着,同行人中一位事业有成的朋友很欣赏他的质朴和勤劳,说了一些可以给他一定帮助的话,男孩默默地微笑着,可是他的回答着实让我们大吃一惊:“我要靠自己”,短短的一句话从青涩少年的嘴巴吐出,带给我们的却是震撼和敬佩,朋友激动地与他合影,我却不敢接近,他瘦小的身影带给我的是一种圣洁与强大的威压。据说明朝有位硕儒方孝儒曾受邀于前童讲学,由于方孝儒鄞于教学,因此名声大振,一时间各地名家子弟均慕名而来,聚集在著名的“石镜精舍”下受教。方孝儒的出现不仅极大的提高了前童族人的文化水准,而且他帮助前童编写的施规更是历经数代影响了人们的伦理道德规范,从小男孩的身上依然可以看到前童人数辈秉承的知书达理、敦睦向上的儒风。
前童的大祠堂保留完好,昔日的戏台依然屹立,只有褪色的拱顶上一个巨大的同心圆如年轮般刻录下了岁月的痕迹,戏台上空落蒙尘,不知何时才会重新铿锵上演曾经辉煌的史剧。走出祠堂时,但觉有巨大的阴影袭来,抬头一看,原来是巨大的旗架在逆光下高耸巍立,数百年的风雨过后,沧桑不改风骨。
我们绕着小镇缓缓而行,时不时见到老迈的老人蹒跚行走在幽深的小巷中,并不对我们有所注视,一不留神,他们的背影忽然就消失在某道同样古旧的木门后,彼此都是彼此生命中的过客,无名的过客。转过小巷的拐角处,会突兀见到孤立的断壁残垣﹑残破的木屋骨架,象一个个深大的黑洞,吞噬出一个个惊畏来。前童是安静的,仿佛沉睡的老人,时刻可以听到他悠绵的呼吸,古镇内的人也都是细声慢语的,包括远方的游客,或许都怕惊动这个入定的老祖吧。
本色前童,前童本色,那里的建筑物保留了明清时期的风格,集砖雕、木雕、石雕于一体,高大粗壮的庭柱、独一无二的海马鸿梁、还有众多的宗谱、寿屏、皇帝圣旨、匾额、对联、祖像、古籍等,门窗匾额的一首首诗词,一篇篇家训和祈盼吉祥的话语无不反映了浙东民居深邃的文化韵味和昔日的繁华。在前童并没有看到很多现代化的东西,反而看到不少古老行业的店铺,如箍桶店,古玩店等。那里的人也依旧质朴敦厚,许多老人的服饰保留着清民时期的风格,居民也依然继承着古老的生活习俗。
时光荏苒,前童依旧是那个背靠大山﹑依临溪水的一个古村,静静的白溪水是它流动的血脉,千百年来流淌不息,沉淀下历史和文化的精髓,弥久陈香。
标签
相关文章